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州人物 > 廉政人物

清谨奉公持大体——(明)张度

来源: 日期:2017-10-10

 

名言

时来霖雨应须降,四海苍生属谁同。

                   ——张度

 

简介

张度(生卒年月不详),字景仪,明初学者、诗人。原籍广东番禺,因其父亲死后葬于增城县西章山,故移居增城。元朝末年考中秀才,任高要县学教谕。明洪武五年(1372年)中进士,一生历任监察御史、常州知府、吏部左侍郎、吏部尚书等职。在常州知府任内,勤政廉洁,注重教化,政绩显著,考绩居于首位。张度平生为人清谨,持大体,为官清廉,秉公办事,有崔清献遗风,“誉望为时所推仰”。其事迹见于《广州人物传》《粤大记》《一统志》及《增城县志》等。

 

事略

乱世隐居  心系苍生

 

张度生于元朝末年广东番禺县的一个读书人家庭。他的祖先张飞一是番禺黄岐角人,荟萃各家学说于一身,尤其精通《周易》,由此得到当时许多广东学者的推崇,更将其引为宗师,其学更被人称为“黄岐张氏易”。张度之父张复礼也治《周易》,通晓程朱理学。可是张复礼学成以后,却没有选择走上仕途,反而隐居在穷乡僻壤之中。张度自小便得到了良好的教育,隐居在乡下的父亲担心他在成长过程中孤陋寡闻,为了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甚至搬家到城市之中,让其跟从大儒修学,以期张度能够学有所成。

张度自小聪颖,好学勤思。他青年时候体格轩昂,仪表出众,有相士为他看相,所下批语为:“山角渊庭,柱石材也”。后张度果然以才学闻名。他曾经被元朝推荐为茂才,做过元朝的高要县学教谕。张度因见元廷朝政腐败,天下群雄并起,局势将要大乱,在高要就职不久,就主动弃职回乡隐居。

元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决河改道,淹没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的十多个州县。此后几年间又多次决口,两岸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生活苦不堪言。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初夏,元朝廷征发河南、山东十数万民工和士兵,开始了浩大的治河工程。在治河过程中,民工在烈日暴雨之下,日日夜夜没命地干活。可朝廷拨下来的开河经费,却大多数被治河的官吏克扣。修河的民工连饭也吃不饱,怨声载道。白莲教人士韩山童事先在治河工地偷偷地埋下一个一只眼的石人,然后又派亲信在治河工地上传播着“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最终引发大规模的“红巾军起义”。元朝的统治在这次起义中轰然崩塌,天下群雄并起,战乱不休。

此时张度虽然隐居,却心系天下。他时刻留意局势的变化,一次登帽峰山览胜,回家后写下《帽峰夏云》一诗,诗云:“赤日任教红似火,清阴长自转如蓬。时来霖雨应须降,四海苍生属谁同。”他与同乡孙贲、王佐隐读在小楼山中,静待局势明朗,天下安定。明王朝建立后,隐读小楼山中的张度、孙贲、王佐都相继出仕为官,而且都成为明初广东籍的著名文臣。人们为了纪念他们,便把他们曾经隐居的小楼称为“崇贤都”,将隐居地所在之山命名为“招贤山”。

 

纠举不法  密访学宫

 

明洪武五年(1372年),张度考中进士,授官监察御史。由于朱元璋是在马背上得天下的,当时在朝中做官的,很多是随同朱元璋打江山的功臣宿将。这些功臣恃功自傲,部分还与皇室联姻,成为皇亲国戚。他们无视法纪,肆无忌惮,做了不少违法的事情。张度所担任的监察御史,其职责却是监察百官,检举不法,属于官小权重的职务。但张度并未因为这些人是功臣贵戚,就对他们徇私枉法,而是不畏强权,一一检举他们的不法行为。为此,朱元璋十分满意张度的工作态度,对这些被检举者给予不同程度的处分,张度因此名重一时。同时,为整肃风纪,鼓励精忠,张度还建议明太祖在德州为唐代时候英勇抵抗安史叛军的张巡、许远立庙祭祀,明太祖欣然答应。

后来,有人检举苏州知州魏观贪图享乐,秘密地将张士诚故宫改建为府署。当时朝廷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此事是否属实,便派张度前往秘密调查。张度受命后,为了防止魏观的怀疑,他化装成算命的术士,潜伏在吴县的学宫之中搜集证据,终于证实魏观确实把知府衙门修在张士诚的宫殿遗址上。明太祖依照这些证据,将魏观处以腰斩,史称“魏观案”。

 

勤政公廉  鉴人得体

 

“魏观案”后,张度威望大涨,在一次朝议中,被公推担任常州府知府。常州前任知府何用曾打算在常州建学校、祠堂、庙宇等,因为被革职的缘故,工程只进展到一半。张度到任后不避嫌疑,力促工程竣工。在常州,张度谢绝豪门权贵干扰,朝夕勤政,公廉处事,关心教育,劝勉郡中士绅百姓读书向学,使常州一郡“礼教蔼然大兴”。

有一天,出朝执行任务的锦衣卫经过常州,当地人纷纷传说将要逮捕张度。张度刚刚吃完饭,听到流言,笑着说:“张度尽心民事,必不见逮,万一有之,吾官为大夫,有死而已,必不受狱吏辱。”大意是,张度尽心为百姓做事,一定不会被抓,即使被抓,我曾经官至大夫,不过一死罢了,绝对不会遭锦衣卫的侮辱。后来证实,锦衣卫果然不是来逮捕他的。当年年终朝廷考核京畿附近的各府长官时,张度以“治政公勤,人不敢干以私”的政绩居于榜首。

明太祖朱元璋听说张度的政绩后,十分欣赏,召他回京,授予他吏部侍郎的职务。张度担任吏部侍郎后,更加兢兢业业。他对原有选拔官员人才的规章制度进行仔细研究,发现了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便一一整理出来,逐条上奏。朝廷为表彰他的功绩,追赠其父亲张复礼为承事郎、吏部侍郎,其母亲林氏为德人,张度更是因功被提拔为吏部尚书。史书称他在担任吏部尚书期间“藻鉴人物,铨选得体,持廉秉公”。大意为,张度清正廉明,对人才进行考察选拔、对待官员的升降等事务,都能秉公办理。由于他知人善任,所以凡是经他选拔出的官吏后来都很称职,为此,朝中百官对他钦佩不已。

 

为官清谨  秉持大体

 

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用法依然严峻苛刻。朝中大臣有违旨的,处事失误的,一旦被查出,多数被处以极刑,甚至还会连累家人和朋友。如在蓝玉案中,屡立战功的大将军蓝玉被控谋反,当时受到株连被杀害的人达数千人之众。明初广东杰出的诗人,曾与张度一起在小楼山中读书的孙贲因被查出曾为蓝玉的画题过一首诗,也受到牵连而被杀害。在这种形势之下,朝中官员人人自危,整天提心吊胆过日子。张度为官清廉,秉公办事,担任监察御史以来,也得罪了不少人。他目睹蓝玉案的残酷,对自己的工作更加严谨,不容许自己犯丝毫错误。但在某次办理公务的时候,他还是不慎犯了小过失。张度十分懊悔,闭门谢客,在担忧和懊恼中猝然而逝。张度猝死的消息被上报朝廷,明太祖朱元璋感叹道:“张度为何至此啊!”皇帝派人检点张度遗物,发现只有在书筐里收藏着作为俸余的几两白银。朱元璋叹息之余,命人以大臣礼为张度收殓,并遣派使者护送张度的棺柩回增城安葬。

增城的士绅和百姓赞张度:“为官清谨,持大体,有崔与之的遗风。”明代学者郭棐在其所著的《粤大记》中称张度有“用世之才”,可惜竟死于职上。另一位明代史学家黄佐曾针对张度“刑不上大夫”的说法亦有过评论:“其贾生所谓‘闻命而自驰,上不使人颈盭而加’者欤。噫,亦可谓大臣矣。在朝建白最多,惜其家无传焉。”认为张度有古大臣之风。

 

参考文献

[1] (明)黄佐著;陈宪猷疏注、点校:《广州人物传》,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2] (明)郭棐撰;黄国声,邓贵忠点校:《粤大记》,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

[3]  (清)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卷十三。

 

摘自《清风峻节——广州历史人物廉洁事略》(广州市纪委监察局和广州大学历史系编)

 

《清风峻节——广州历史人物廉洁事略》是由广州市纪委监察局牵头,联合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和各区纪委监察局,开展广州市廉洁历史文化的普查工作,在全面搜集整理普查资料的基础上,以广州市纪委监察局、广州大学历史系为主体编撰而成。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gzsdfz.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020-83501579(信息资料处)

地址:广州市下塘西路447号 邮政编码:510091 电子邮箱:gzsdfz@gz.gov.cn

ICP备案号:粤ICP备09204806号-1 网站标识码:4401000003

广东广州

自2017年来您是本站第21292位访问者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5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