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州人物 > 廉政人物

弹劾权贵善直谏——(明)何维柏

来源: 日期:2018-01-15

弹劾权贵善直谏——(明)何维柏

 

名言

孤臣倘有生还日,圣德真同宇宙宽。

                      ——何维柏

天下徒知畏嵩之奸党,而不知有朝廷之公法!

                      ——何维柏

 

简介

何维柏(15101587年),字乔仲,号古林,明代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考取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大理寺少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吏部左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官职。何维柏的学问师法明朝江门学派创始人陈白沙,著有《易学义》《礼经说》《太极图解》《天山草堂存稿》及《陈子言行录》等书,后世学者称其为古林先生。何维柏一生为官清廉,正直敢言,曾经参奏大学士严嵩、忤逆大学士张居正,为明代名臣。

 

事略

澄心自省  陶冶品格

 

何维柏从小就受到儒学的熏陶,在他四岁的某一天,家中有贵客来访,他居然会学着古时儒士的样子端拱作揖,客人都纷纷对这个年幼的孩子感到诧异。长大成人以后,何维柏在广东三水县的昆都山建立一座草庐专门作为自己的读书场所。他在草庐之中悬挂前贤李延平的名言“默坐澄心,体认天理”八个大字。下雨天的时候,草庐漏水,何维柏却若无其事,泰然处之。他一如既往地潜心研读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颐等名家的书,按照他们的指导,默默地思考与静坐,乃至于废寝忘食。他以圣贤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近乎于苛刻,充满了自省精神,一旦觉得自己的言行稍有疏忽,他就会抚心自问:“这是不是和圣贤的要求有出入?”

嘉靖十年(1531),何维柏学有所成,被选为贡士。第二年,他负笈进入了岭南名山——西樵山的古梅洞继续潜心研读。此时,他的兴趣转移到白沙心学,每天坚持研读《白沙集》,并与同在西樵山中隐居的大儒湛若水有了密切的往来。很快何维柏与湛若水便结为忘年之交,互相切磋学问。湛若水对年轻的何维柏十分看重,曾经写诗相赠,诗云:“犹疑颜色在,晓月照松天。浩叹黄叶落,王孙又未还。”除了湛若水,西樵山中尚有霍韬、方献夫等名士,他们也和何维柏建立深厚的友谊。在和这些名人学士的交往过程中,何维柏逐渐地摸索出自己的学术路径,并养成了非凡的人格和品德。

 

直言上疏  辞官隐居

 

嘉靖十四年(1535年),何维柏赴京赶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转任为监察御史,正式开始了仕宦生涯。嘉靖十六年(1537年),明世宗嘉靖皇帝往京师附近的金山功德寺游览,途经河北卢龙县,并在沙河留宿。返回京师后,嘉靖皇帝对沙河的景色念念不忘。权臣严嵩为讨好皇帝,极力奏请嘉靖在沙河修建行宫,声称沙河的地理环境非常优越,倘若在此修建行宫,必然可以“南卫神宫,北卫陵寝”。嘉靖皇帝听后非常满意严嵩的“建议”,立即下令修建沙河行宫。然而修建新的行宫,必然需要大量的经费,明王朝当时国库虚空,要挪用这么一大笔资金,必然会劳民伤财,引起民怨。何维柏所任的监察御史主要负责纠正不当的政策,向皇帝进言。时逢皇宫内的谨身殿遭到雷击,何维柏便趁机以此为借口,上《沙河》《功德》二疏,认为雷击谨身殿是上天的警示,要求天子停止沙河行宫的建造。嘉靖皇帝虽然很欣赏何维柏,但是最终还是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此时正值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王朝与安南国关系恶化。皇帝吩咐群臣议征安南。当时朝堂之上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第一种是反对用兵,以为只要安南对明朝没有构成太大的威胁,就不必征讨;第二种是坚决主战,认为征服安南易如反掌。多数人秉着借助战争来建功立业、谋取更高官位的想法,主张征讨。何维柏则坚决反对用兵,他认为若与安南作战,必定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纵使获胜也得不偿失。想赢怕输,摇摆不定的嘉靖皇帝一度接受了何维柏的建议,但是没过多久他还是决定出兵征讨安南。何维柏对朝廷的决策深感失望,只能称病辞官归里,这也是他的第一次退隐。

 

献策救荒  弹劾首辅

 

回乡后的何维柏再次隐居在西樵山。在此次隐居期间,何维柏除了结识当时岭南地区的刘素、王青萝、陈尧山等名士外,还有很多门人弟子不远千里,越过五岭来向他问学。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研读白沙心学有成的何维柏再次北上,拜访当时的名家罗整蓭,以求印证学问。同年,何维柏接到朝廷的谕旨,官复原职,以监察御史的职衔巡按福建。

当时正值福建发生大饥荒,以福州、漳泉地区灾情最为严重,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何维柏不敢怠慢,接到任命马上出发前往赴任,同时撰写十数条救荒措施递交朝廷。到任后,何维柏急令地方开仓赈济,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福建的灾情很快得到了有效控制,使数十万人之多的饥民得以存活。何维柏控制灾情后,又针对灾情发生后官吏贪污的现象,进行了严厉打击。他对很多案子进行了重新审讯,为不应受到处罚的人平反,纠正了很多冤案错案。因为这些功绩,何维柏在福建赢得了极高的民望,当地百姓对他赞许有加。

明朝嘉靖皇帝是一个沉湎于酒色,又热衷于修道炼丹的皇帝。他无心处理朝政,把很多事情都交给了当时的内阁大学士严嵩去处理。严嵩居内阁首辅之位长达二十一年之久,期间贪污舞弊,颠倒黑白,打击政敌,清除异己,可谓劣迹斑斑。朝中耿直的大臣上书告发他的劣迹,但都遭到了严嵩的刻意打压。这些大臣或是被锦衣卫逮捕入狱,折磨致死,或是被判处满门抄斩。耿直的何维柏丝毫不顾自身安危,上奏弹劾严嵩,他在奏折中历数严嵩罪状,将严嵩比作为唐代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窃权误国的卢杞,将嘉靖皇帝间接地比作为沉湎酒色、任用奸臣的唐明皇。嘉靖皇帝看到折子后大怒,下令锦衣卫将何维柏逮捕。当锦衣卫缇骑前来逮捕时,何维柏从容受缚,神色自若,赋诗曰:“孤臣倘有生还日,圣德真同宇宙宽。”当囚车经过街市的时候,老百姓哭声震地,纷纷跪倒在道路两旁,何维柏拱手还礼,并说:“此予虑定而后发,人臣之义,自当如是,生何哭为?”大意为:这是我考虑了很久的事情,我作为监察御史,理所当然要参奏严嵩,你们有什么好为我伤心的呢?

人们纷纷传说,在何维柏写弹劾奏折的时候,曾有乌鸦来啄他的砚台,给予他警示。何维柏却说,就算乌鸦来啄我的眼睛,我也要把这件事做完。何维柏被捕的消息传到福建,曾受何维柏恩惠的百姓一片哗然,民间甚至有人为他作歌谣数百章,将其整理编纂成册,名为《诚徵录》。

锦衣卫对待被下狱官员的手段非常残酷,他们对犯人的定罪不需要经过审讯。同时,他们使用私刑,屈打成招者不计其数。在明朝,不管是大臣还是百姓,只要被锦衣卫逮捕,很少有生还的机会。何维柏刚一关进锦衣卫的监狱,就受廷杖一百,被打得只剩下一丝气息。但每当接受审讯时,何维柏却语气不变,异常冷静。严嵩暗示锦衣卫首领在监狱里直接将何维柏拷打致死,幸亏有一名来自广东的锦衣卫陶宗仪暗暗留心,对何维柏处处维护,方才使其未能得逞。虽身处囹圄之中,何维柏却能苦中作乐,他与同在监狱里的杨斛山、周纳谿、刘晴川等三人,相谈甚欢。就在何维柏抱定必死之心时,事情出现转机。当时,嘉靖皇帝在宫中扶鸾(一种迷信活动),神回答他说:“养身要于寡欲,治国莫先惜才。”皇帝若有所思,以为这是上天对自己的警示,因此下令将何维柏削职为民,遣返原籍。

 

彰显学术  忤逆权贵

 

保得性命的何维柏脱身回乡,以奉养父亲、教导弟弟为己任。他亲自教弟弟何维椅读书,何维椅后来中进士,也成为了翰林院庶吉士。虽然何维柏被削职为民,但当时从四面八方来跟从他读书问学的士子却依然络绎不绝。何维柏在广州光孝寺为他们讲述陈白沙的学问宗旨,同时为了彰显学术,他还把自己的宅子起名为“天山草堂”,又在广州河南开设了一家“天山书院”。关于“天山”二字,何维柏自有其解释,“天崇高而莫及,山重厚而不迁,自天而下,惟山特立于中……端平凝重,肃然使人不敢犯”。他将自己的志向和人格追求尽数体现在“天山”二字之上。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隆庆皇帝继位,下诏起用前朝能够敢于建言献策的官员。定居家乡二十多年的何维柏被任命为大理寺少卿,迁左副都御史。因为何维柏的声誉,当时在内阁辅政的名臣徐阶、杨博等都很敬重他,凡有机要事务都要和何维柏商议。而何维柏不负所望,仍然保持直言善谏的风格,向皇帝提出了不少关于整顿朝政的进谏,这些建议大多被皇帝所接纳。

 

云桂桥,何维柏出资兴建,位于今广州市海珠区前进路的晓港公园内

 

万历五年(1577年),何维柏被晋升为吏部左侍郎。此时,万历皇帝年纪尚小,未能亲政,真正在主持国政的是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官员们为了升迁,纷纷巴结这个位高权重的张居正。但以弹劾权贵著称的何维柏却不屑一顾,他连上“修圣德”“勤圣学”“饬群工”三疏,对张居正辅政后出现的一系列卖官鬻爵现象进行了批评。御史刘台因上疏弹劾张居正被罢黜官职,何维柏联合九卿一起上疏挽留刘台。

不多久,张居正丧父。按照历代的规矩,官员丧父,是要辞职回家守孝的。当然也有特殊例子,如果这名官员正在负责关系社稷安危的军国大事,皇帝也可以下旨挽留,称为“夺情”。因为留恋权力,张居正也想以“夺情”的名义留在京城,保住自己内阁首辅之位。

负责该项事务的吏部尚书张瀚询问何维柏的意见,何维柏不留情面地说:“(为父守丧)天经地义,怎么可以随便废除呢?”张瀚听从了何维柏的建议,结果他们二人因此得罪了张居正。张居正让万历皇帝罢免了张瀚,同时停发何维柏俸禄三个月,将其调为南京礼部尚书,后又借故奏请皇帝革除了何维柏的官职。

 

聚徒讲学  著书立说

 

何维柏返乡后,隐居于广州南郊晓港,继续以讲学教书为业,他以“天山”自勉,开设“天山草堂”聚徒讲学。当时小港村口的河涌上只有一座木桥联通,由于年久木朽,每遇雨天,学生过桥非常不安全。为了方便学生往来,何维柏自己出资,将木桥拆除,建了一座石桥,被称为晓港桥。

何维柏在“天山草堂”为士子讲学达十年之久。由于教授有方,他的不少学生后来都考中了举人,其中十余人还中了进士。晚年,何维柏主要把精力用在讲学和著作方面,他的著作有《易学义》《礼经说》《太极图解》《天山草堂存稿》等多部。万历十五年(1587年)何维柏病逝。何维柏逝世后,万历皇帝想起这个三朝元老,为之“恻然”,下旨以大夫礼祭祀之,并赐葬于金本芹坑村侧镇岗。何维柏谥号为“端恪”。明人郭棐评价道:“公学以无欲之教为宗,而忠孝实行,出处大节,可为世范”。广州市原大市街(今惠福路)有一座牌坊上书“清朝柱石”和“名世儒宗”,就是后人为纪念他而建。

 

参考文献

[1](明)郭棐撰;黄国声,邓贵忠点校:《粤大记》,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

[2](清)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3] 杨万秀:《广州名人传》,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

 

摘自《清风峻节——广州历史人物廉洁事略》(广州市纪委监察局和广州大学历史系编)

 

《清风峻节——广州历史人物廉洁事略》是由广州市纪委监察局牵头,联合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和各区纪委监察局,开展广州市廉洁历史文化的普查工作,在全面搜集整理普查资料的基础上,以广州市纪委监察局、广州大学历史系为主体编撰而成。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gzsdfz.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020-83501579(信息资料处)

地址:广州市下塘西路447号 邮政编码:510091 电子邮箱:gzsdfz@gz.gov.cn

ICP备案号:粤ICP备09204806号-1 网站标识码:4401000003

广东广州

自2017年来您是本站第21292位访问者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5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