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7年5月20日,广州河南人民反对英国在洲头咀租地的斗争,是继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之后的又一次规模壮大的反侵略斗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双洲书院为广州河南的一所历史悠久的书院,是河南地区的最高学府。原址已废,清嘉庆二十年(1815),河南各乡绅倡议重建,发起人就是瑶溪村人杨永衍。杨永衍,字椒坪,少时父母早逝,由祖母养育成人。他十分好学,由于家境困难,只好弃儒业茶。当时瑶头村有茶园,“民业半茶农”,有一半从事种茶谋生。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他即投身禁烟运动。生平乐善好施,广州的爱育善堂, 就是他倡办的。又倡建漱珠岗崔清献祠。在此之前,他看到自己家乡“双洲书院”年久失修,遂发起重修,得到河南四十八乡乡绅的响应。“双洲书院”建于河南瑶头村(后改瑶溪),瑶头古名窑头,原来在宋朝已开村,因这里有陶窑,村在窑头,故以此为村名。瑶头村多从事陶器手工业制作,是河南最早手工业发祥地,在“文革”前这里还有瓦窑一座,“文革”中被拆毁。瑶头村居有蒙、陈、周、黄、潘、谭、宋、赵、吴、杨、叶、蔡、李、张、梁、范、彭、冯、康、谢、罗21个姓,是河南最大的一个乡村。由于瑶头是河南最大的乡村,这里又是河南最高学府“双洲书院”所在地,无形中成为河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杨永衍与张维屏、黄培芳、熊景星、陈澧、陈璞诸名流,经常在此地诗酒唱和,如爱国诗人张维屏就曾三下瑶头。其《秋曰瑶溪泛舟》诗云 :水松千树夹溪流,松影溪声并入秋。南宋人才活龙尾,西风诗境访窑头。烟去妙手双黄鹤,天地闲身一白鸥。陈迹他时觅鸿爪,蒙家祠外问渔舟。诗中抒发与谢兰生、熊景星同游瑶头的情怀。谢、熊皆工画,“烟云妙手双黄鹤”实指此而言。后来,他又与黄培芳等泛舟窑溪,有诗云:十年三度泛窑溪,始把新篇续旧题。一叶溯洄潮上下,千松排列水东西。佳辰引兴寻丘壑,往事惊心听鼓声。且喜时平身又健,买春同把玉壶携。梁信芳有和诗云:诗情画境属窑溪,三度清游不厌题。饱阅风波松骨健,悟空尘事佛眉低。村头雨暗迷春望,河畔人来访雪栖。想到缘天销夏好,商量卜筑傍桥西。末句指准备在马涌桥西筑室而居。因为瑶头是当时名人活动的地方,1847年反对英人租地斗争中,四十八乡的乡绅一致决定在“双洲书院”共商大计,“双洲书院”就这样成为反租地斗争的决策机关,它与三元里的“三元古庙”如南北双星拱照,彪炳史册。由于在“双洲书院”集议,参加者除了四十八乡乡绅外,尚有“双洲书院”的师生,他们都有较高文化修养,善于依法斗争。如《河
南绅耆致英领事公函》云:根据和约条款:“各国商民,准其租地,自行建楼立栈,仍由中国地方官会同领事官体察民情,择定地基,各国与内民公平议定租息,内民不得抬价,远人不得强租硬占,务须两情允协。”英国侵略者常强词夺理 ,把人民拒绝租地,歪曲成不执行和约。这份公函严正指出,破坏条约是英国,“不待业主允议,遽行差人丈量,此非强租硬占而何?所谓万年和约者,曾不及数年,即思翻约背议,试问当时书此约者何用?”这样就把破坏和约的罪名,加在英人身上,使他们有口难辩。
《河南四十八乡绅耆投词信稿》云:“ 现在英吉利国欲勒租河南地方建造屋宇,本处绅民均不情愿,乃英国领事官不待业主允议,突于四月初二、初三等日,竟到河南洲头咀地方丈量,插旗志界,是将恃强硬占,有背和约。我等绅耆大为骇异,迫于初七日会齐四十八乡,约集三千余人,同到洋行会馆欲与论辩,以明所不愿者众,并非恃众滋事也。”指出挑起事端是英人,我们采取和平请愿是逼不得已的。当时英国主张出兵,《陆路纪事》说:“现在在中国人民的强烈激情下,我们在河南建造房屋的权利,除非有英国军队的充分支持,否则不会马上发生效力。”广州英侨商人大会决议也主张采取强硬手段,认为“此重要问题的迅速解决与侨民之商务利益有极其重大之关系”。但是,英国公使德庇时的头脑还是比较清醒的,他在给英国驻广州领事的信中说:“这种武力保有的土地,对于他们的决议第三项中所提到的商务情况是不能有所增进的。”否定了军事行动。这说明由于当时河南绅耆采取和平请愿,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使英人更被动,硬的不行,软的又无效。
这次反租地斗争,一直是以河南四十八乡绅耆的名义,以宗族为纽带,团结了3000多人,行动一致。河南潘氏,先世由福建龙溪迁来广州、卜居河南乌龙冈,为了不忘本,命所居地为龙溪,后在西侧兴建祖祠能敬堂,潘氏后人潘仕竟到河南洲头咀地方丈量,插旗志界,是将恃强硬占,有背和约。我等绅耆大为骇异,迫于初七日会齐四十八乡,约集三千余人,同到洋行会馆欲与论辩,以明所不愿者众,并非恃众滋事也。”指出挑起事端是英人,我们采取和平请愿是逼不得已的。当时英国主张出兵,《陆路纪事》说:“现在在中国人民的强烈激情下,我们在河南建造房屋的权利,除非有英国军队的充分支持,否则不会马上发生效力。”广州英侨商人大会决议也主张采取强硬手段,认为“此重要问题的迅速解决与侨民之商务利益有极其重大之关系”。但是,英国公使德庇时的头脑还是比较清醒的,他在给英国驻广州领事的信中说:“这种武力保有的土地,对于他们的决议第三项中所提到的商务情况是不能有所增进的。”否定了军事行动。这说明由于当时河南绅耆采取和平请愿,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使英人更被动,硬的不行,软的又无效。
这次反租地斗争,一直是以河南四十八乡绅耆的名义,以宗族为纽带,团结了3000多人,行动一致。河南潘氏,先世由福建龙溪迁来广州、卜居河南乌龙冈,为了不忘本,命所居地为龙溪,后在西侧兴建祖祠能敬堂,潘氏后人潘仕成,第一,由于河南反租地斗争的胜利,英国只好改租沙面。这是占地面积最小的租界,天津租界区占地25845亩,上海租界占地12834亩,重庆租界占地7000亩,汉口租界占地2929亩,杭州租界占地719亩,广州租界占地仅330亩。广州租界面积仅为天津租界总面积 的1。27%,仅为上海的2。5%,重庆的4。7%。广州是受西方殖民主义者最早侵略的城市,西方侵略者企图在广州取得庞大租界区,以沿例在其他城市索取更大租界区,结果使英国侵略者失望,得到的租界区最小,这本身就是广州河南人民反租地斗争的胜果。
第二,英国侵略者要求租借洲头咀,目的是与河北商馆互为犄角,以钳制广州咽喉。梁廷楠就作了这样的分析,他说:河南“与今夷楼隔水相望,一旦租为夷有,恐他日夹岸临海,筑台置炮,势成交牙。有事则来往帆樯,西道顿表窒碍于民固有不便,……倘从洲(头)嘴折处,别筑一台,即有以握我西南县入省咽喉。龟岗炮台,虽设而无所用”。由于英国改租沙面,与外国商馆同在河北,不能形成对白鹅潭的钳制作用。相反地,英人在沙面倒要防范不测。沙面租界建成后,在江边修一码头,准备遇有人民反抗,可以逃命。河南人民反租地斗争的胜从广州的防御来说,也有重大意义。
第三,河南人民反租地斗争的胜利,鼓舞了福建人民的抗英斗争。林则徐听到河南人民反租地斗争,十分欣慰。他说:“岛夷欲强占粤东河南民地,犬羊之性,反则无时。幸彼间民人,义愤同心,竟以公启止之,始不至卧榻前任人鼾睡。”过了三年,英国要求在福州设租界,福州人民便效法广州河南人民,“揆之情、理、势三字”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第四,广州河南人民反租地斗争,鼓舞了近代河南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在河南反租地斗争胜利两年后,1849年广州人民又进行了反入城斗争。河南潘正炜串连邑人许祥光等,“联集居民,广张声势以拒之。遂罢议。”这是河南人民继反租地斗争取得的又一次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