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市情专题 > 广州史话 > 广府文化

粤剧获誉南国红豆

来源: 日期:2015-06-29

粤剧是中国南方影响最大的艺术剧种,早期被称为“本地班”、“广东大戏”、“广府戏”,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形成于广州地区,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流传到东南亚、美洲、大洋洲、欧洲和非洲等海外华人社区;享有“南国红豆”的盛誉,是中国第二个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剧种。

粤剧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出现。清雍正五年间,北京名伶张五因躲避清廷的追捕,化装易服逃亡来粤,寄居于佛山镇大基尾以京剧昆曲教授红船子弟,建立“琼花会馆”,是粤剧界最早的戏行组织。清末民初,粤剧群星闪耀,名伶辈出。千里驹有“花旦王”之称,李雪芳则被康有为誉为“南雪北梅”,与梅兰芳并提。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薛(觉先)”、“马(师曾)”、“桂(名扬)”、“廖(侠怀)”、“白(驹荣)”等艺术流派。尤其薛觉先的觉先声班与马师曾的太平剧团展开激烈竞争。他们把新兴电影的叙事艺术、话剧的化妆、服装和灯光艺术运用到粤剧表演中,各出奇招,有时各排新戏,有时两团同演一场戏,互相比美。各腔争鸣,推陈出新,以礼相待,以艺相交。这是广州粤剧界的流金岁月,在粤剧史上称为“薛马争雄”。

1943年初,红线女在马师曾的戏宝《刁蛮公主憨驸马》中升任正印花旦。一次,饰演刁蛮公主的蓝茵突然肚子痛得难以忍受,可是舞台下面的锣鼓已经敲响了。在极度紧张之下,马师曾命令红线女顶替出场。红线女忐忑不安地一边上妆一边翻曲本,硬着头皮出场。谁知救场大获成功。事后,蓝茵不再回剧团演戏了,红线女正式跃升为正印花旦。马师曾因教戏经常有机会接触到红线女,并因此对她产生了情愫,而红线女对马师曾也颇有爱意。于是,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抗战胜利后在香港定居。此后半个多世纪,倡导夫妻、家庭、邻邦以和为贵的《刁蛮公主憨驸马》,一直是红线女的保留节目。

20世纪50年代初,红线女在香港成立真善美剧团,薛觉先、马师曾与夫人红线女三位名伶同台演出《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名剧,熠熠生辉。1955年,红线女毅然放弃了在香港演艺界的显赫地位和优越的物质生活,回到广州投身祖国的戏剧事业。她上山下乡、深入生活,去体验人物的真切情感。她还拜梅兰芳为师,请教梅派唱法;请程砚秋帮助设计身段与水袖;请俞振飞指点《桂芝告状》;请周小燕为她丰富《思凡》唱腔;还有昆曲名家朱传茗,歌唱家郭兰英、王昆等,也都是她请教的对象。红线女把所学、所识、所获,都化成了艺术血液,大大丰富了自己的艺术素养,最终完成了红派艺术的创造。1956年,红线女和马师曾进京演出粤剧《搜书院》。周恩来总理肯定了马师曾和红线女的贡献,盛赞“昆曲是江南兰花,粤剧是南国红豆”。

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戏改”,呈现出粤剧的繁荣景象。1952年广东有粤剧团32个,至1956年发展到73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经成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白驹荣、老天寿、新珠、曾三多、马师曾、薛觉先、靓少佳、罗品超、文觉非、吕玉郎、郎筠玉、红线女等,他们的表演艺术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创造;林小群、罗家宝、陈笑风、谭天亮等年轻的粤剧演员也开始崭露头角。

粤剧自形成以来,其剧目已超过1万个。粤剧的声腔流派丰富,各具特色;历代粤剧艺术家依据各自的声线、表演和舞台等艺术感悟,创造了不同的声腔流派。如:“驹腔”、“白腔”、“马腔”、“廖腔”、“薛腔”、“桂腔”、“芳腔”、“红腔”等。2008年至2011年,文化部、广东省和广州市先后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红线女、陈剑声(国家级),罗品超、罗家宝、郑培英、关国华、丁凡、倪惠英、欧凯明(省级),黎骏声(市级)粤剧传承人。

广州一直以来十分重视粤剧的保护和传承。从1990年起创办羊城国际粤剧节,为热爱粤剧的全球华人提供了切磋技艺、交流感情的舞台。1998年建立了红线女艺术中心,对以红线女为代表的粤剧传承人,进行艺术挖掘和保护,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和历史题材,打造出很多的粤剧新品牌。经粤港澳三地政府历时8年的努力,20099月,粤剧被成功地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2年启动广州粤剧博物馆。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gzsdfz.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020-83501579(信息资料处)

地址:广州市下塘西路447号 邮政编码:510091 电子邮箱:gzsdfz@gz.gov.cn

ICP备案号:粤ICP备09204806号-1 网站标识码:4401000003

广东广州

自2017年来您是本站第21292位访问者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5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