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亚大酒店:演绎经典酒店风云
新亚大酒店:演绎经典酒店风云
80多年前,一群由美洲归来的华侨,看中广州这座千年商埠的巨大商机,组建了一间南华置业公司。他们在当时最繁华的西濠口,即如今人民南路一带,投资兴建了一座高八层的大楼,最初称为南华楼。
1927年,新亚大酒店隆重开张。工作人员把“新亚大酒店”的招牌,小心翼翼悬挂在大门上。这块招牌,出自当时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被称为“一代书圣”的于右任之手。
新亚大酒店
一枝秀艳出长堤
“书圣”题写招牌
80年前,一群由美洲归来的华侨,看中广州这座千年商埠的巨大商机,组建了一间南华置业公司。他们在当时最繁华的西壕口,即如今人民南路一带,投资兴建了一座高八层的大楼,最初称为南华楼。
20世纪30年代初的太平南路,1966年改名人民南路
这座气势恢弘的建筑,濒临珠江,1925年建成,耗资高达30万两白银。它的设计者,是我国近代著名建筑师杨锡宗。大楼外观是欧洲古典式风格,在周围一片岭南传统民居中,格外引人注目,时人赞美它为“一枝秀艳出长堤”。
最初,大楼是按写字楼的格局设计,将建成时,南华置业公司董事会召集主要股东,重新研究南华楼的使用问题。股东认为,广州国内外客商来往频繁,但大型酒店较少,兼营中、西餐的酒店,更是凤毛麟角,因而提议将大楼该为酒店。
1927年,新亚大酒店隆重开张。工作人员把“新亚大酒店”的招牌,小心翼翼悬挂在大门上。这块招牌,出自当时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被称为“一代书圣”的于右任之手。
“三不”先声夺人
当时,广州市内星罗棋布的旅店、客栈,大多藏污纳垢,窝娼聚赌,乌烟瘴气。走豪华路线的新亚大酒店,首创“三不”制度:不得在店内赌博、不得吸食鸦片烟和其他毒品、不得宿娼,如有这三种嗜好的客人,恕不接待。
“新亚”说到做到,执行“三不”制度一点也不含糊。任凭客人官职再大,钱财再多,如果发现他带着娼妓,也要被谢绝入内。据老一辈的职工回忆,曾有人不理会禁令,在酒店里聚赌,酒店发现后,情愿退给房钱,也要把他们请出酒店。
“三不”制度使“新亚”一炮而红,虽然价格昂贵,但吸引达官显贵、社会名流纷至沓来。
“新亚”的出名,还与酒店推行的“贴身式”服务有关。
“新亚”的首任总经理钟标,原是云浮的一个私塾老师,曾到欧美打工,从事餐饮酒店业。他任经理后,在广州率先引进西方旅业经营的服务精神,创下“贴身式”服务理念。
所谓“贴身式”服务,就是对住客的起居饮食,由服务员进行一对一的殷勤接待。早上客人起床,服务员就帮他端洗脸水、穿衣戴帽,晚上协助客人洗脚或洗澡。但凡住客提出的要求,大道去码头接送,代买车船票,小至买香烟、报纸、水果等琐事,服务员都要一一代办,甚至客人有亲友来访,也要妥为招待。这种服务在如今看来,颇有“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
新亚大酒店客房外墙
为做好这项服务,钟标制定“十戒十要”的服务守则:对客人不可怠慢、窃听、讥笑、惊扰等,而要求整洁、诚恳、带笑、恭敬等,违反守则的服务员,轻则训诫,重则辞退。
当时,“新亚”有一道独特的风景:店中有不少船家女侍应。原来,珠江上的船家女,日日打擦船板,吃苦耐劳,勤快爱干净,侍候人细心周到,钟标正是看中她们这些优点,请她们来酒店做工。她们每天除了为客人提供“贴身式”服务外,还要进行清洁工作。那时,“新亚”的房间不用拖把,全靠船家女跪在客房,用毛巾把地一点点抹干净。
高雅的环境,殷勤的服务,使“新亚”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迅速,显赫一时,与爱群、东亚三足鼎立。1931年,“新亚”在香港德辅道开设香港店,同年又在上海北四川路开设上海店,享誉港澳地区和东南亚。
新亚大酒店的旋转木梯
郭沫若“新亚”结良缘
开业80余载,在“新亚”留下足迹的社会名流、文人墨客数不胜数,政要有李宗仁、张发奎、余汉谋等,文人有文学家茅盾、剧作家欧阳山、中国电影先驱蔡楚生等。其中,一带文化名人郭沫若的第三次婚姻,与新亚大酒店紧密连在一起。
抗战爆发后,郭沫若结束了在日本的十年流亡生涯,回上海参加抗日救亡工作,与夏衍等人创办《救亡日报》。他与后来成为他第三任夫人的于立群此时首次见面,并多次一起到前线慰问抗战将士。他们在并肩作战中,渐渐产生爱意。
1937年11月,上海除租界外全部被日军占领。辗转中,郭沫若与于立群等人于1937年12月6日到达广州,住在梅花村。在当时国民党高级将领余汉谋的支持下,复办《救亡日报》。
由于在梅花村诸多不便,郭沫若受前十九路军团长吴履逊的邀请,搬到新亚大酒店。谁料,像是上天的安排,当时于立群也搬到这里,两人在这里度过一段快乐时光。十多年后, 郭沫若回首这段岁月,仍记忆犹新:
……(于立群)也搬进了新亚大酒店。她一搬来,不声不响地整天只是读书写字。她写一首黑顿顿的大颜字,还是悬肘。这使我吃惊了。我从前也学过颜字,在悬肘用笔上也是用过一番功夫。我便问她,是什么时候学过书法?她告诉我:是他们的家传,祖父是写颜字的,母亲也是写颜字的,从小便学来这一套。这大概也是一种家庭教育吧?颜字的严肃性可能起模范作用,使一个人的生活也严肃了起来。有了这样一位严肃的“小妹妹”在旁边写颜字,惹得我也陪着她写了几天大颜字。
笔能达意,墨可通情。在新亚大酒店,伴随着宣纸上一个个大颜字,郭沫若和于立群的感情,像墨汁一样浓的化不开了。
据郭沫若生平大事年表记载:1938年1月,郭沫若在新亚大酒店与于立群结合。没有铺张的婚宴,没有亲朋好友的笑语祝福,他们这段婚姻,在静悄悄中,却带着几分浪漫。
1938年1曰5日,夏衍从香港赶到广州,接替郭沫若主持《救亡日报》的工作。也住进了新亚大酒店。他衷心祝贺郭沫若与于立群的婚姻。
次日晚上,夜色苍茫,郭沫若与于立群北上武汉,夏衍与其他朋友前往送行。夏衍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于立群说:“到了那边,不要和别人‘拍拖’啊。”朋友们心神领会,都笑了起来。年轻的于立群,一下子羞得满脸通红。
郭沫若多年之后,仍清楚地记得这一幕:“我自己明白,我笑得要算最不自然。可不是吗?我在精神上已经紧紧地把她‘拍拖’着了。”
新亚大酒店,如一根命运的丝线,把郭沫若与于立群紧紧连在一起,成为他们认识的新起点。这一对患难夫妻,在以后的日子里相濡以沫,渡过一道道难关。
工人阶级最高学府
如今,经过新亚大酒店门口。可以发现大门外墙镶嵌着的一块花岗岩石牌,上面刻着:“劳动学院旧址:人民南路10~12号新亚大酒店四楼,1926年10月~1927年4月间,中共广东区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在此培养省港罢工干部。”这几行简短的文字,解开了“新亚”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帝国主义血腥屠杀示威群众的“五卅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在中共共产党领导下,6月19日,省港大罢工爆发。香港10万个人北上广州,连同广州25万个人,组成巨大的洪流,震荡广州城。
一年后,坚持了11个月的省港大罢工,气势犹存。在汹涌澎湃的工人运动浪潮面前,如何用思想武器教育工人群众,成为当务之急。党决定创办“以研究工人运动、培养工会人才为宗旨”的劳动学院,并在东园举办了第一届学员班。
劳动学院旧址东园
由于种种原因,第二届学员班改在南华楼,即后来的新亚大酒店里进行。这在当时的报刊上有明确记载。
1926年10月13日,劳动学院在《工人之路(特号)》上刊登招收第二届学员的消息,并作说明:“报考——凡罢工各工会支援工友能阅读书报且能了解其意义,有工会之介绍信,愿意学习到底者皆可前来报名投考;院址——设在西濠口南华楼四楼;上课时间:每晚7时到9时,星期日休课……”
劳动学院实际上是短期培训班性质。劳动学院第二届学员班,共有学院271名,院长仍由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邓中夏兼任,“教授为各界领袖”,先后开设21门课。当时工人运动领袖刘少奇,在百忙之中,仍然前往南华楼,讲授他起草的《工会组织法讲义》,这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第一次系统阐述工会组织的理论。
省港大罢工时在广州的游行队伍
第三届学院班于1927年4月12日起,仍在南华楼举办。然而,这一天,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两天后,广州发出“紧急戒严令”。当局突然包围越秀南路中华全国总工会所在地。到15日白天,广州街头已是血流成河,横尸百余,共有1000多人被捕,劳动学院被迫中止。
劳动学院为祖国革命事业培训了大批干部,学员中涌现了一批杰出工人领袖和党的骨干力量。而新亚大酒店作为祖国工人阶级最高学府的这段历史,也被永远写进史册,
八十载岁月变迁,火爆的“八重天”
如今,新亚大酒店静静伫立于人民南路一侧。高架桥上,川流不息的汽车,日夜不停呼啸而过,多少奢华梦,似是随岁月云烟逝去。
然而,走进“新亚”,酒店大堂里挂的那块“中华老字号”的牌匾。却似是提醒你它曾有过的不平凡岁月。在酒店工作近40年的罗先生,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件酒店半世纪的沧桑变迁。
火爆的“八重天”
新中国成立前夕,总经理钟标搬到香港。这位昔日酒店大亨,不看好广州酒店业,临走时把大部分资金带走了,“新亚”一度沉寂,多年以后才慢慢再兴起。
20世纪70年代,罗先生来到“新亚”时,这间酒店正处于第二次飞跃发展时期。这里虽然已经有40多年历史,但罗先生最初仍然被它的豪华“镇”住了:当时,门面比现在不止大一倍。十分气派,地板上铺的是打磨精美的花阶砖,房间的墙壁上,西式木雕花做得很精致,至于那门、楼梯扶手等,都是用上好的木材建成,美观大方,经久耐用。
那时,广州只有很少的酒店,新亚大酒店主要负责接待香港人。“那时,这里一年四季都是旺季,客房供不应求。有时客人实在太多了, 没有办法,便只能在走廊上加‘大通铺’。所谓大通铺,就是一张床、一张被单、一个枕头,仅此而已,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对顾客来说,能在‘新亚’住,已是心满意足。”罗先生说。
“新亚”自开业以来,就有一个闻名遐迩的“八重天”餐厅,经营传统粤菜,一茶两饭,为时人所推崇。罗先生清楚记得“八重天”的生意十分火爆。早茶在早上6时开市,5时多就有老街坊在电梯口排队轮候,长龙一直排到门外。如今,提起“八重天”,不少老一辈广州人仍由很深印象。
“新亚”情结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星级酒店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新亚大酒店虽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对酒店的设施三次进行更新换代,并对管理体制进行革新,引进激励机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收到历史遗留的各种问题的制约,新亚大酒店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罗先生说,不少老顾客,至今仍对这间昔日老字号怀着很深的感情。
前几年,新亚大酒店接待了一个特殊的年轻人。他在这里走走停停,拍下不少关于酒店面貌的视频。原来,他是受远在美国的一位80多岁的老人之托,来这里拍摄。这位老人,在20世纪70年代,时常来新亚大酒店居住,这里给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以致晚年身在海外,仍念念不忘,虽然行动不便,不能亲自前来,也一定要请他在广州的亲戚,帮他完成这个心愿。
还有一位海外老顾客,为感谢“新亚”多年的贴心服务,特别委托他在广州一个精通书法的亲戚,代他书写了一幅漂亮的“百福图”,送给新亚大酒店。如今,在酒店的墙上,仍能看到这幅特殊的字。
(摘自:红色史迹 撰文:梁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