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意在奉劝世人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追念前贤的恩德,从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宗祠,记录了一个宗族发展的历史,聆听着每个人自己血脉流动的声响。古人认为:祠堂之设,在于尽报本返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实为有家及名分之首,开业传世之本。换言之,祠堂所象征的,就是这一个心和这一个意。族人借宗祠祭祀以慎终追远秉承祖德宗风,从而不断地激励着后人爱家爱国爱岗敬业。
彰显尊祖敬宗之意
宗族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全族人所供奉的祠堂。祠堂的建立,原是为祭祀,崇拜宗祖,感恩报本,然时过境迁,祠堂的功能,不仅仅限于宗教方面,其他功能也渐渐附着产生。祠堂变作族人交际的场合,变为族老政治的舞台;公众意见由此产生,乡规族训由此养成,族人无不以祠内的教义信条奉为准则和法度。林耀华先生说:“简言之,祠堂是宗族中宗教、社会、政治和经济中心,也就是整族整乡的集合表象。”(注: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8页。)然而,祠堂在宗族成员心目中还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并且远远高于在祠堂中完成的各种纷繁的具体功能。
修建祠堂,供奉祖先神位,举行祖先祭祀,对于宗族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祖先世系的追溯来探求自身肉体、精神和文化的根,这就是报本反始;不仅在肃穆的仪式中祭神如神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将祖先的遗训和祖先的恩德当作无声的至高命令,时刻感觉到祖先神灵的呼唤,诚心诚意地尊崇着祖先的德纲世世代代地延续和发展下去,这是尊祖敬宗。它既体现了对宗族的历史感和归属感,又体现了对宗族的道德感和责任感。这四种心理追求构成了宗族信仰的支柱。祠堂之所以能够成为宗族实现整合的标志,就是因为它以浓缩的、象征的形式,把原先不无虚幻的心理感受得以彰显并使之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
树立报本返始之心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家为中心的民族,家在人们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些古代的诗句,无不表达着诗人思家、恋家、爱家的情怀。俗话说:“国兴则家兴,国昌则家昌。”同样,“家兴则国兴,家昌则国昌”。有了家的和平为基底,才会有国的富强;有了家的幸福为源泉,才会有国的兴旺;有了家的兴盛为动力,才会有国的美丽未来。中华文明之所以传承几千年而不衰,其重要因素之一是中国传统的家教和家道,而家道的内容就是道德、仁义和礼至。家道没有了,这个家就保不住。国乃家之因,家乃国之果。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家也就不成其为国。因为“家”是你我的家,“国”也是你我的国。爱国,首先爱你自己的家,爱你的父母,爱你家人,爱你的朋友,爱你周围的人,这才叫爱国。爱字,从心从受,是从心里感受他人需要而去关怀、帮助他人的意思。不可想象,一个连父母都不孝敬的人,家庭责任都不去承担的人会去爱国,一个穷困潦倒、玩世不恭的人,谈何爱国?其实,爱国和爱家一样,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干好自己该干的事情。每个人都从“此时、此地、此身”做起,敦睦人伦,国家一定安定和平,和谐强盛。宗氏族规旨在培育子孙良好的品行。“毋好骄矜”“毋尚奢华”,勿以“富”骄人,勿以“才学”骄人,勿以“贵”骄人,这即是我们今天讲的“律己之规”,家规告诫子孙“毋废正业”,要各司其职,若“日以赌博为生涯……而为乡党所不齿者也,谱必消除其名”“不见异物而迁”,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要爱岗敬业。这些规训均是从不同侧面要求族人修身养性,培育良好的品行,从而达到自身的身心和谐,进而维持了整个家族的合而有序的风尚,体现了大家风范,这就是宗规直接作用的结果。纵观家规家训,不外是强调“忠”“正”“和”“合”,告诫后人修身养性,形成好的品德,树立好的门风。今天的民众,如果都能到祠堂参观学习,研读祖训,用自身的品行与先辈进行对比,效法先古圣贤,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持奋发图强,爱国爱家爱岗敬业,整个社会必将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
为和谐社区建设增添砖瓦
祠堂供奉着列祖列宗,被族人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地”。新中国成立前,为了保证祠堂的圣洁,许多宗族制定了管理规则。除了祠堂自身管理的规定外,祠堂还严禁有损于家族道德的行为,如行窃、赌博、吸毒等。如果有族人违反禁条,其他族人有责任进行告诫,或及时将违规情节严重的族人扭送到祠堂。此时,族长鸣锣召集所有族人,举行公审大会,质询违反禁条的族人,视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惩罚,有的宗族将被公认有罪的族人送官府治罪,也有些宗族动用私刑,如打板子、剁手指、浸猪笼(注:把人放在竹子编成的笼里然后丢进水里最终将人活活淹死。)。在严厉禁条的威慑下,一些存有不良企图的族人也不得不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而更多的族人是祠堂规条的忠实拥护者,安分守己,族中秩序井然。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利益主体多元化,矛盾复杂化,多种思想并存,滋生了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如,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个别青少年年龄虽小,但屡教不改,盗窃罪,抢劫罪,诈骗罪等样样涉及。究其原因,则在于他们缺乏有力的品行教育。在养老方面,在过去即使并无孝心的人对父母长辈也会承担起码的赡养义务,维持表面的礼仪,至少在公开场合不敢太过分。而今,家庭纠纷不断出现,媳妇大骂公婆,兄弟之间为老人的赡养问题而对簿公堂,有些老人被迫走上法庭,请求法律援助,有些高龄老人甚至自寻短见。因此,纵观当今社会养老、扶小、婚姻及社会公德等方方面面的现状,倍感宗族的一套做法仍有其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