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市情专题 > 平安习俗

【迎神娱人】(二)——醒狮 为社员驱邪辟害

来源: 日期:2017-03-23

舞狮是广府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新春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南狮又叫醒狮,是地道的广东民间舞狮,流传于广府地区及各国华侨聚居地。广府醒狮以广州、佛山醒狮远近闻名。

广府舞狮、醒狮的由来

在古代中国,“狮”本来是和“龙”“麒麟”一样都只是神话中的动物。到了汉朝,才首次有少量真狮子从西域传入,当时的人模仿其外貎、动作演戏,至三国时发展成舞狮;南北朝时随佛教兴起而开始盛行。《汉书·礼乐志》中提到“象人”,据三国时的解释,就是扮演“鱼、虾、狮”的艺人。到了唐朝,舞狮是大型宫廷舞蹈表演的一种。当时的“太平乐”亦称为“五方狮子舞”。白居易的诗中描述狮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作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可见,唐朝的舞狮与现代人们所见的已十分相似。

在广府地区也流传着舞狮、醒狮起源的传说。(注:摘自《广东舞狮的传说》,载“广东文化网”2009220日。)相传,明代初年,广东南海佛山镇忠义乡出现奇兽,身长八尺,头大身小,眼若铜铃,青面獠牙,头生一独角。这头奇兽于除夕晚出现,来去如风,专门破坏民间农作物(包括稻米、蔬菜等)。因他每逢过年时就出现,于是人们称之为“年兽”。乡民们对此不胜其烦,于是商议一定要消灭这“年兽”。有智者献议,用竹篾及纸,扎成奇兽的形状并彩上颜色。以各种形状的布如方形、三角形织成兽身,再邀集勇士十数人,手持锅等打得响的器具,并由一人手持双菜刀,立于一圆砧旁准备敲打。他们埋伏于“年兽”必经之地的一座桥下面。当“年兽”出现时,众勇士一涌而出,击打乐器发出“锵锵”及“咚咚”之声,如雷贯耳。“年兽”大惊,便落荒而逃,从此“年兽”销声匿迹,不复出现。

为了庆祝驱赶奇兽成功及纪念纸扎兽头的创举,村民便于春节将它拿出来舞动。有的人更建议把它命名为舞狮:因为狮是兽中之王,又是勇猛的代表,吉祥的象征。从此狮子就被认为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人们希望狮子能到家门前舞动一番,以示消除灾害,祈福迎祥。于是每年春节,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也成为当地一种风俗。乡民除了在新年期间舞狮,也在神诞或庆典上表演,以增加热闹的气氛。舞狮时的乐器后来改为锣鼓,配以一定的节奏,常见于各村落社区的迎神赛会上作参神拜户之用,其意思是能镇宅旺宅、使鬼神降伏、合境安宁、五谷丰登。

另有关于乾隆皇帝与广东瑞狮起源的传说。一次,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视察,迷路走进丛林中,侍从们四处寻找,总寻找不到出路,急得团团转。在百般无奈之际,忽然有一只野兽出现,带领他们走到一座庙前,而后即消失不见,但到了庙前,侍从们也就找到了出路。回京之后,为感谢此动物,乾隆皇帝便叫随从们将它的原貌画出来,因它既像狮,但又有角,不知如何称谓,最后就以“瑞狮”相称,取其长寿、祥瑞的象征。“瑞狮”之名,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五卅惨案(注:1925530日,上海学生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大罢工、打死工人顾正红,声援工人,并号召收回租界,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后,因“瑞”与“睡”在粤语中发音相同,故提出了“无睡狮、瑞狮醒觉”的口号;之后就将瑞狮改名为“醒狮”,即代表广东人已觉醒,希望中国人再也不受外国人的欺侮。故当今的广东狮团都以“醒狮团”称呼。

广州舞狮还有文殊菩萨坐骑的传说。相传,明朝初年,广州出现了一头肉翅虎,翅如蝙蝠,飞而食邪心人肉,它的皮可以辟百鬼百虫。后来人们得知,此肉翅虎本是文殊菩萨的坐骑——狮子,因其鬣毛(注:鬣毛(liè máo),动物头颈部的长毛。)过肩,并且毛色与身体颜色相同,奔跑时鬣毛扬起如蝙蝠的缘故。因古人迷信,凡能保家宅平安的东西,皆视为吉祥之物。人们便仿造了此兽的形象,在节日中舞动,以告四方生灵,不要给黎民百姓带来灾难。

南狮与北狮的基本区别

现代舞狮主要分南狮、北狮两种。最初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是流行华南,南洋及海外。近年亦有将二者融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狮的狮子,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舞狮者(一般二人舞一头)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未舞看起来已经是惟妙惟肖的狮子。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北狮表现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舞动则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北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由装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领。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弄大狮,大狮弄儿为乐,尽显天伦。北狮表演较为接近杂耍。配乐方面,以京钹、京锣、京鼓为主。

◆中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期间在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塱头古村落文化遗址广场举行广东传统醒狮表演赛

南狮又称醒狮,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马步。南狮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形态,一般只会二人舞一头。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动。严格来说,南狮的狮头不太像是狮子头,有人甚至认为南狮较为接近“年兽”。南狮的狮头还有一只角,传闻以前会用铁做,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传统上,南狮狮头有“刘备”“关羽”“张飞”之分。三种狮头,不单颜色,装饰不同,舞法亦根据三个古人的性格而异。

南师的舞动造型很奇特。计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宝、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舞者透过不同的马步,配合狮头动作把各种造型抽象地表现出来。故此南狮讲究“意”的舞法和表演的“神似”。南狮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其中“采青”最为常见。相传“采青”原来是有“反清复明”之意,现时一般是取其意头,有“生猛”,生意兴隆的象征。“青”用的是生菜。把生菜及利市(红包)悬挂起来,狮在“青”前舞数回,表现犹豫,然后一跃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为了增加娱乐性,“采青”有时还会用上特技动作,例如上肩(舞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叠罗汉,上杆(爬上竹竿),或者过梅花桩(经过高低不一长木桩)等等。舞南狮时会配以大锣、大鼓、大钹(注:大钹(dà bó),铜质圆形的打击乐器,两个圆铜片,中心鼓起成半球形,正中有孔,可以穿绸条等用以持握,两片相击作声。),狮的舞动要配合音乐的节奏。舞南狮有时还会有一人扮作“大头佛”,手执葵扇带领。舞狮之前通常还会举行“点睛”仪式。仪式由主礼嘉宾进行,把朱砂涂在狮的眼睛上,象征给予生命。

舞狮、醒狮在广府地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传统项目的醒狮队,更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广府地区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醒狮队;广州白云、番禺、花都区农村几乎村村都有自己的醒狮队;佛山市南海区各乡镇更有一些以家庭为单位组成的醒狮队,三代同堂齐上阵舞狮者,随处可见;此外,还有女子醒狮队。他们一年四季,每逢喜庆节日,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锣鼓声不断,醒狮队“采青”、巡演助庆,群众性的狮艺普及盛况空前。

舞狮蕴含的平安理念

狮子为瑞兽,古人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吉祥如意,事事平安。(注:参见蒋明智《佛山“醒狮”的起源及其文化内涵》,载《文化遗产》2011年第4期。)

第一,广府人舞狮以辟邪祈福。广府地区有不少关于舞狮起源的民间传说,都是以“年兽”“神兽”“瑞狮”“醒狮”作为主要文化载体,以驱邪、趋吉、祥和为主线的。它客观上反映了广府人以醒狮求吉辟邪的心理。狮子雄健、威武、勇敢,有“百兽之王”的美誉,千百年来人们将其视为守护、辟邪、吉祥的神物。但是,在广府地区,由于广州话(白话或称粤方言)“狮”与“输”谐音,听起来不吉利,于是便把“狮头”称为“圣()头”。在狮子的头顶上加上一只角,象征吉祥瑞气,称之为“瑞狮”。人们还在狮子的头上装饰各种纹样图案,以民族传统的“唐草纹”(注:中国传统图案之一。多取忍冬、荷花、兰花、牡丹等花草,经处理后作“S”形波状曲线排列,构成二方连续图案,花草造型多曲卷圆润,通称卷草纹。因盛行于唐代故名唐草纹。)为基调,也有配以“方头如意纹”“太极纹”“虎斑纹”“螺旋纹”等纹样图案的,以象征吉祥如意。醒狮中的“采青”是中华民族传统“咬春”习俗的传承和发展。因“生菜”与“生仔”谐音,广府地区后来又把它引申为求子。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人们又赋予了“生菜”以“生财”的新含义。现在广府地区的醒狮所采的“青菜”是用生菜(注:取其添丁和发财之意。)和利是悬挂起来的,醒狮在“青菜”前舞数回,表现犹豫,然后一跃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它寓意瑞祥灵气的“醒狮”已为人间驱邪劈毒,化解灾难,大地将呈现吉祥如意之气象。今天生菜会、明天迎神赛会,无论是热闹的墟市还是边远的村落,到处是南狮威武雄健的身影和催人振奋的醒狮锣鼓。新狮点睛,寓意醒狮获得了生命也具有了辟邪的力量。醒狮上门采青,为主人家镇邪安宅,求得心灵慰藉。世俗相信,只要醒狮在门前张口伸舌,摇头摆脑一番,那些躲在屋角旮旯的妖魔鬼怪就会遁形匿迹。可见,广府人舞狮祈安求吉的愿望十分浓厚。

第二,广府人舞狮体现着古人对保家卫国英雄的崇拜。广府舞狮深受古典戏曲的影响,其面相造型最大的特色是选取三国时期的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和黄忠等英雄为偶像。沿袭戏曲的特点,把刘备狮装饰成白脸、黄脸或粉红脸,把关公狮装饰成红脸,张飞狮为黑脸,赵云狮为银色或青色脸,黄忠狮则为黄灰相间的脸。此外,还有红底二花脸、黑底二花脸、五彩二花脸、七彩二花脸等脸谱,完全是粤剧中的好汉形象。同时,不同颜色的脸谱再配以不同的装饰物。如在刘备狮的双腮上,加上一个会震动的“帽球”,狮额正中装饰一块明镜,以表现威猛、正气的效果。关公脸则配以大红彩球和白胡须、梳仔眉、金鼻金角,还加上几条“额头根”,以表现他的仁义忠勇、成熟稳重。张飞的脸谱,配上黑色牙刷须,饰以黑色绒球,把黑脸谱狮头装扮得如同张飞般凶悍骁勇、威武刚强。舞狮者在选择不同脸谱的狮头起舞时,同样赋予其相应的性格特征。如舞张飞狮,着力表现他的粗鲁和骁勇;舞关公狮,处处表现他的仗义和宽容;舞刘备狮,则处处表现他的公平、冷静。舞狮者、社团和主人家,均以各自的选择体现自己的英雄崇拜倾向。礼敬关公等英雄的民间信仰,满足了普罗大众对真善美的认知,以及祈求平安与健康情感的需要。

第三,广府人舞狮融合了南派武术的精粹。佛山是中国南派武术重镇,诞生了洪拳宗师黄飞鸿、林世荣,咏春拳宗师梁赞、叶问等南派武术大师。自清至民国时期,武馆林立,每间武馆都设狮会。武馆成员在练习武功之外,还要苦钻舞狮的技艺。其舞狮的身形、手势和步法,必配合自己一派的武技动作,从而将“武”和“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新一派醒狮风格。例如,黄飞鸿将民间武术梅花桩与南派民间醒狮套路相融合,并汇入当地民间风格特色,开创了高桩醒狮一派,其技艺高难,编排巧妙,融舞蹈、武术、杂技、力度、美学于一体,是对南狮的重要贡献。如今醒狮的步型采用南派武术的四平马、子午马、丁字马、座盘马、吊蹄马等,步法有麒麟步、碎步、马步、弓步、虚步、行步、探步、插步、提步、摆步、丁步、越步、扑步、跳步等。采青的名目繁多,其中的“飞砣采高青”是黄飞鸿的发明,也是采青中难度最大的。此外,广府地区舞狮盛行的高桩表演,有的已接近3米高,狮头、狮尾在其上配合表演桩上走钢丝、腾空跳,对舞狮者的武术功底、心理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正是舞狮与南派武术的深度融合,通过醒狮不怕艰险、机智勇敢、永不退缩的精神,展现了广府族群“儿时当自强,习武强身心,岁时保平安”的传统理念。

第四,广府人舞狮体现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国安邦理念。舞狮是广府地区经典的传统民俗,朝气腾腾的舞狮蕴含着中国人自强不息的气质。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怒吼吧!中国,您应是吼声震天的醒狮,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的呼声震耳欲聋;在民间信仰力量的驱动下,狮子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渗透到广府百姓日常生活中来。以醒狮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比比皆是。香港著名演员成龙演唱的《男儿当自强》“傲气面对万重浪……”;广东音乐《醒狮》《狮子滚绣球》,用音乐描绘醒狮表演的热闹场面;一代武术宗师黄飞鸿的系列电影中,大量的醒狮故事,艺术地再现南狮的历史风采;大量与醒狮有关的广府民间文学如故事、传说,还有粤语歇后语“狮子滚绣球,大头在后面”“狮子开大口,漫天要价”“瓦脊狮子,叻到蚊(自作聪明)”等。这些以醒狮为题材的重要文化艺术作品,激励着国人为中华民族雄起而奋力拼搏。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gzsdfz.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020-83501579(信息资料处)

地址:广州市下塘西路447号 邮政编码:510091 电子邮箱:gzsdfz@gz.gov.cn

ICP备案号:粤ICP备09204806号-1 网站标识码:4401000003

广东广州

自2017年来您是本站第21292位访问者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5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