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是广府民间影响和流传极广的习俗。在封建社会,几乎家家的厨房里都设有“灶君公”神位,被作为全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广府民谣有“廿三小年夜,廿四溜之且,你唔走就话你偷嘢”,指的就是每年腊月廿三或廿四的祭灶。如今,广府农村还普遍沿袭这种习俗。
谢灶君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因灶神司饮食、察善恶的特殊神职,民间对灶神的奉祀极为讲究。自古约定俗成,农历腊月廿四是灶君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功过、定人祸福的日子,因此古人均在腊月廿三晚上奉祀灶神。广府民间称“送灶君”,也称为“送灶主阿公上天”“祭灶君”等。在送灶君这一天,大家都要烧香烛、备元宵、柑橘、红萝卜、茶水,外加两条带尾梢的甘蔗。因为人们相信以甜食供奉灶君,它会多一些甜言蜜语,会在玉帝前美言,同时也便于糊住他的嘴,让他不要乱说凡人是非。甘蔗则是灶王爷登天的梯子,一节一节向上攀登,而甘蔗带尾梢有无止境的意思。摆上供品祭拜完后,便将旧年灶君的纸像从灶君神位上扯下来,连同纸锭等一起烧掉,再焚香祭送,口中念道“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以示恭送灶神上天。
另外,农历八月初三,是中国传说中的灶司菩萨的诞辰日即“灶君诞”。这个诞会从古到今虽无腊月廿三“送灶君”热闹,但也有很多家庭置办“灶君袍”并以“三牲”供奉灶君公。祈求灶君保佑自家的炉灶年头旺到年尾,年年安居乐业,饱暖无忧。
接灶君
将灶君公送上了天,还得负责接回来。灶君公上天待多长时间呢?民间有不同的说法,但广府人比较认同除夕夜之说法。传说灶王在除夕之夜,偕同其他神仙一起从天而降,灶君为诸神做向导,给千家万户带来吉或凶、福或祸。到了正月,诸神都返回天上,只有灶君还留驻人间,居于小小的灶头之上,继续观察人们的善恶。
除夕之夜,灶君公自天庭下界,家家户户要举办接“灶君”仪式,称作“接灶”。接灶像为远方来客或外地归来的亲人接风,尽可能将丰盛的酒菜,作为供品,让旅途劳顿的灶神享用,还要焚香礼拜,以示恭敬。人们一般会上午宰杀“三牲”,下午在贴门神祇的同时将新的灶神像贴在灶君公神位上,在祭拜宗祠等家祭的同时行恭迎灶神之礼。大年三十拜祭,意思是接灶君公回来了。此后,除逢年过节拜祭外,每天早晚都上清香一炷,使自己及家宅与灶君建立起关系,诚心地向灶君祈求“合家饮食健康,家庭快乐”!
供奉灶君的禁忌
对灶君的崇敬,除了毕恭毕敬的奉祭外,还表现在许多忌讳上。由于对灶君公既尊重、又畏惧,在心理上有很大的反差,古人便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忌讳来。这些忌讳,主要是灶前什么东西不能放,什么话不能说,什么事不能做;尤其是对女人,禁忌就更多了。对灶君避忌记载最详细的,当推《敬灶全书·灶上避忌》了。书中严格规定:“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得在灶前小便、吐唾沫;不得在灶前赤身露体;月经未完的妇女不得经过灶前;披头散发者不得烧饭做菜;不得将污脏物送入灶内燃烧。”等等。这些规定,其本义是借灶神警示人们必须注意厨房环境卫生和饮食安全。
古人灶神信仰蕴含的平安理念
“灶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主管饮食的神。祭灶神的目的是通过灶神上天述职,祈求家庭平安,即“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有些地方还借助祭灶神驱疫治病。祭灶神活动,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心态,他们对土地的眷恋,对生命的爱护,对民族和事业的忠诚,对同事、朋友的义气,对长辈的孝顺。
首先,“灶”有着家庭和祖先的象征意义。早期的灶神产生于人们对火的自然崇拜。在秦代以前,祭灶就已成为国家祀典的“七祀”(注:秦朝设立的七种祭祀,即司令、中霤、国门、国行、泰厉、户、灶。)之一了。到了汉代,祭灶又被列为大夫“五祀”(注:汉代确立的五祀之制为,春祭户,夏祭灶,六月祭中溜,秋祭门,冬祭井。)之一。《太平御览》(卷186)引《淮南万毕术》(注:《淮南万毕术》大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为首的淮南学派合著,是中国古代有关物理、化学的重要文献。)就说:“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郑玄注《礼记·记法》也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可见,灶神至少在汉代已成为督察人间过错,专向天帝打小报告之神了。灶神被人格化后,称作“一家之主”,是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的产物。它是家庭中力量与智慧的象征,是信念与意志的旗帜。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灶火饮食是家家户户最为重要的事,由于“灶”在人们生活起居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所以古时候不分身份的贵贱、高低,上至皇宫、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家家户户的灶台上都要置放“灶君公”神位,定期奉祀。
其次,古人祭灶体现着人们对世代昌荣的祈盼。灶君护佑百姓,人们自然对其感恩戴德,敬奉殷勤。在长期的祭拜活动中,百姓中流传着供奉灶王爷灵验的种种故事,《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所载,阴子方以黄羊祀灶而获富贵大概是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汉宣帝时,有个叫阴子方的孝子,在一个腊日早晨做饭时见到灶神现形。阴子方赶忙恭敬地拜倒在地。当时他家正好有只黄羊,便杀了供灶神。从此以后,阴子方暴富,阴家世代昌荣,一家之中两人封侯,数十人为官。所以,后人常效法阴子方腊日(注:腊日,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节(亦叫腊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黄羊祀灶,以求世代昌盛、荣华显贵。
再次,古人祭灶的禁忌体现着人们对饮食安全的祈盼。古代祭灶有许多宜忌。据清代乾隆皇帝钦定的《日下旧闻考》记述了燕地民间焚纸印灶马,别具糖饼,恭送灶神,期盼灶君尊口择言,上天言好事之有趣习俗。《四库全书》也有记述:“京师居民祀灶,犹仍旧俗,禁妇女主祭,家无男子或迎邻里代焉。其祀期用二十三日,惟南省客户则用二十四日,如刘侗所称也。”看来,即使时间流逝,民间对灶神的虔诚供奉依旧。为什么不让女人祭灶?民间传说,灶神是炎帝或祝融等神话人物化身的男性神,这是民间“性禁忌”的外延,是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礼俗在祭祀行为上的反映;此外,可能认为女性生理周期中的“不洁净”会玷污“灶君公”的圣洁。清代《敬灶全书》所收“敬灶篇”还列举了几条祭灶准则:①每月朔、望,灶前看烛明灯,供净水一杯;②每日早晚,上清香一炷,灶前常宜洁净,上灶必先洗手;③每月三十日,乃灶君上奏之期,至戊亥,合家虔诚敬拜,可保家庭清吉,人口平安。其中“洁净的灶”,必先“洗手尔后近灶”,都体现了社会以至民间对饮食安全卫生的祈求。
最后,古人祭灶体现着对趋善避恶、公平公正美好品德的追求。灶王爷是最接近民间、最了解百姓需求的一位民间俗神。在老百姓心中,灶神更具人性化,人们心里有什么烦恼、忧愁、疑惑和愤懑都可以向他倾诉,以获得心理安慰和舒解。所以,这位可亲可爱又常常受人愚弄的神,是人们发泄一年来郁积下的苦与甜的好对象。祭灶日也向灶君倾诉的大好日子,在广府民间有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古时有位宰相名叫吕蒙正(注:吕蒙正(944或946—1011),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以状元第授临丞,太宗、真宗时以敢言著称,先后三任宰相。),他年轻时,家境极为贫寒(俗话说的“穷过吕蒙正”正是源于此),曾一度落魄于破庙中,靠僧人布施度日。后来几经艰辛,终于中科举,出人头地,并先后在宋太宗、宋真宗时三任宰相之职。但在他最贫困之时,曾在祭灶君时赋予一诗:“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帝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通过诗人与灶君述说其郁郁不得志的心情,体现了民间对灶神的信赖,以及社会公平公正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