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广州概况
建置沿革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在广州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岭南,南海尉任嚣在此筑番禺城(俗称任嚣城),为广州信史记载的建城之始,到2016年有2230年。秦末汉初,赵佗在岭南建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奠定了广州在岭南的中心城市地位。南汉、南明两个封建王朝也在此建都。三国时期,番禺属东吴管辖。吴黄武五年(226年),孙权为了便于统治岭南,决定交广分治。由原交州分出南海、苍梧、郁林、高梁4郡,设置广州。广州之名由此而来,但未成定制,一年左右又并入交州。吴永安七年(264年),复置广州,始成定制。州治番禺,下辖南海、苍梧、郁林、高梁、桂林、高兴6郡和合浦北部尉,计43县。两晋南北朝时期,广州郡县多寡不一,但辖境逐步缩小。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置广州总管府,仁寿元年(601年)改称番州,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南海郡。唐武德七年(624年)设广州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年)复改南海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广州都督府。南汉乾亨元年(917年)易名兴王府。宋开宝四年(971年)复称广州。元至元十六年(1297年)置广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广州府(1912年撤府)。民国十年(1921年)2月15日建广州市。
地理位置
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广州市地处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
由于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蕉门、洪奇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广州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广梅汕和武广、贵广、南广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因此,广州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气候特征
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濒临南海,海洋性气候特征特别显著,因此,海洋和大陆对广州气候都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广州市各地年平均气温在21.5℃~22.2℃之间,雨水资源丰富,平均年降水量在1800多毫米,年降水日数在150天左右。
1.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
春季(3-5月) 气温和降水均处在上升时期,也是天气交替变化的季节,天气的不稳定性很大。有的年份会出现春光明媚的春天,而有的年份却会出现持续的低温阴雨及倒春寒天气。在一些年份因为雨季来得迟,可能出现持续性的春季干旱。但从常年的情况来看,雨季在4月开始,各地先后进入前汛期。
夏季(6-8月) 由于受海洋气团的影响,普遍吹偏东南风,带来丰沛的雨水。6月是前汛期的降雨高峰期,广州市出现暴雨的机会甚多。同时,每年的7-8月还是受热带气旋影响的主要时段,全年影响广州市的热带气旋一半以上出现在这个季节。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是7月,月平均气温28.7℃,历史极端最高气温为花都区的39.3℃,出现在2005年7月18日。
秋季(9-11月) 冷空气开始影响广东,气温逐渐下降。此时多晴朗天气,降水渐少,开始进入干季。但9月热带气旋影响仍比较多。11月热带气旋不活跃,但仍有可能影响广州。
冬季(12-2月) 盛行东北风或北风,来自北方既寒冷又干燥的空气,经过长途跋涉以后变性、增湿,强度大为减弱,到达广州时风速已经变小、气温偏高,所以冬季较温暖。但个别年份在寒潮来临时,也可出现霜冻天气。冬季是广州的干季,降水较少,多晴好天气,光照充足。1月份为最冷月,月平均气温为9~16℃,南北部的温差达7℃以上。广州市历史极端最低气温为-2.6℃,1963年1月16日出现在广州的从化。在广州,冬季虽有南下的冷空气影响,但因所处纬度较低,1月份平均气温仍有13.5℃,故并无气候意义上的冬季。
2.2016年气候概况
(1)平均气温偏高。2016年广州市年平均气温22.4℃,比常年略偏高0.2℃,各区年平均气温在21.7℃~24℃之间。与常年相比,各区年平均气温距平值在-0.4℃~0.7℃之间。年内各月平均气温变化呈现明显季节性特征。1-3月和11-12月气温低于20℃,其余月份为23.8℃~29.3℃,其中2月的12.8℃是年内最低月值,7月的29.3℃是年内最高月值。与常年同期相比,1-3月和8月偏低0.3℃~2.3℃,9月持平,其余月份偏高0.6℃~1.6℃。各区年极端最高气温在37.2℃~38.4℃,分别出现在7月9日或30日。番禺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4℃,是当地有记录以来第二高值。各区年极端最低气温在-0.1℃~2.7℃之间,出现时间:花都在1月25日,从化在2月8日,其余各区在1月24日。
(2)雨量偏多。2016年全市平均雨量为2638.3毫米,比常年异常偏多42%,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多。广州单站更录得高达2939.7毫米年雨量,为1908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值;其余各区年雨量介于1912.2~2650.2毫米之间。番禺2613.8毫米是当地有记录以来第二多值,花都和从化分别是2506.5毫米和2650.2毫米,均为当地第三多值。与常年相比,各区偏多24%~63%。年内各月雨量多寡不均。其中,1月、4月和6月的全市平均雨量在300毫米以上,6月雨量420.7毫米是年内最大月雨量;另外,1月各区雨量均打破历史当地同期最多纪录,全市平均月雨量达到破纪录的376.3毫米。2月和12月全市平均月雨量不足50毫米;12月仅5.9毫米,是全年降水最少月份。与常年同期相比,2月、5月、7月和12月较常年同期偏少,其中12月偏少81%;其余月份偏多,其中1月偏多7.3倍。
(3)日照时数偏少。全市平均年日照时数1519.7小时,比常年偏少9%。各区年日照时数在1449.8~1692.7小时之间。与常年相比,各区一致偏少6%~14%。年内日照前少后多,1-4月全市平均月日照时数不足100小时,其余月份在115.8~214.2小时之间。4月全市平均日照时数26.6小时,是有记录以来同期第二少值,其中从化、花都和增城月日照时数分别为19.8小时、27.2小时和26.5小时,均为当地历史同期第二少值。与常年同期相比,1月、4月、8-11月6个月各月偏少9%~62%,其余月份偏多3%~23%。
(4)灰霾日数继续减少。全市平均年灰霾日数为30.6天,比上年减少0.8天,比近十年平均少38.8天,是近十年最小值。各区年灰霾日数介于17~44天。灰霾天气主要发生在冬春季1月、3月、4月、11月、12月,其中3月份全市平均灰霾日数7.2天,为最多的月份,3月份还是广州蓝天日数最少、全市平均能见度最低的月份;夏季灰霾比较少,其中6月和7月仅为0.2天。全年广州年蓝天日数为287天,比上年减少23天。
3.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1)中心城区罕见下雪。广州历史上极少出现降雪天气,有的话一般也是出现在北部山区。1月22-25日,袭卷全国的寒潮也给广州市带来低温阴雨、乃至降雪天气。23日夜间开始,全市出现大范围雨夹霰天气,24日中午转雨夹雪,中心城区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场雨夹雪。23-25日北部山区出现冰冻,24日广州站的气压1030.8百帕,历史罕见;25日早晨广州中心城区录得最低气温1.8℃,为21世纪以来的次低值。
(2)冬季暴雨再三来袭。冬季是广州的少雨季节,出现暴雨的概率极低。2016年1月,再三出现大范围冬季暴雨,5日、28日和29日出现大范围的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其强度之大,范围之广以及频次之多均为历史同期罕见,全市平均雨量376.3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7.23倍,打破历史同期最多纪录。5日广州站录得120.7毫米降雨,打破该站冬季最大日雨量记录;28日全市5个国家站平均雨量87.4毫米,是冬季历史最大日降水量;5日平均雨量79.4毫米,是冬季历史第3大值。5日和28日全市分别有74%和95%的测站录得暴雨以上级别降水。全市5个国家站共录得13个暴雨日,即单站暴雨日2.6天(常年值仅为0.1天),超历史冬季暴雨日最多记录。
(3)“4·13”飑线携狂风吹袭广州。4月13日早晨一条飑线自西向东影响广州市,导致广州出现强雷雨和7~10级局地11~13级的瞬时风力。全市有74%的区域出现6级以上强风,其中有32%8级以上大风,黄埔区长洲街录得最大阵风39.9米/秒(13级)。由于风力强,多地出现树木、工棚倒塌,道路受阻,车辆被毁,供电线路受损等灾情。飑线过境还带来强降水,全市49%的测站出现暴雨或大暴雨。
(4)“5·10”暴雨和强降水致中心城区积涝严重。5月9-10日受高空槽和切变线共同影响,广州出现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并伴有8~11级大风和强雷电,过程具有“强度大、范围广、强降水时段集中”的特点。强降水集中出现在10日凌晨,有63%的气象测站录得20毫米/小时以上的短时强降水。全市有31%的测站录得6级(≥10.8米/秒)以上强风,南沙区万顷沙镇录得阵风30.5米/秒(11级)。市气象台发布是年首个暴雨橙色预警。强降水导致中心城区出现年内最严重的城市内涝,多条道路出现严重水浸情况,部分出现交通中断情况,8时至10时30分中心城区交通指数均达严重拥堵级别,成为全年最堵早高峰。
(5)六月出现持续暴雨,“龙舟水”重。“龙舟水”期间(5月21日-6月20日),全市平均降水量366.3毫米,较常年偏多16.4%,影响程度偏重。6月8-18日,受切变线、高空槽和偏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广州出现持续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局部伴有6级左右大风。全市有46%的测站过程累计雨量超过200毫米,其中14.4%超过300毫米,花都梯面镇录得565.7毫米的全市最大过程雨量。8日雨势最强,全市有13%的气象测站录得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降水,黄埔区东区街录得204.4毫米的最大日雨量。强降雨恰逢潮汐高位顶托,部分路段积水引发交通拥堵,给高考考生造成不便。
(6)七月下旬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全市平均年高温日数35.6天,比常年同期偏多16.7天,为历史同期第二高值,仅次于2014年。年内共出现9次大范围的高温天气过程。其中,7月22-31日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广州出现持续性大范围高温天气,全市5个国家气象站平均高温日数9.4天。其中,24日、29日和30日天气火热,5个国家气象站最高气温除从化外有2天为36.8℃以外均高于37℃,30日花都、广州和番禺三站均出现38℃以上的高温,是全年最热一天。持续高温导致电网负荷大幅攀升,7月25日14时13分,广州电网负荷达1584.3万千瓦,比上年最高负荷增长5.7%。
(7)八月初强台风“妮妲”正面来袭。8月2日,1604号台风“妮妲”(强台风级)在深圳市大鹏半岛登陆。“妮妲”登陆后向西北方向移动,台风中心经过广州市。受其影响,全市普遍出现暴雨和大风天气。广州发布十六年来首个台风红色预警信号,市三防总指挥部发布防台风防汛全民动员令,宣布“三停”——停工、停产、停课。在“妮妲”影响下,部分区域停电。暴雨及河涌水位倒灌叠加导致天河与番禺出现严重水浸,天河区华师南门积水深度达到1米,番禺区数十名群众被困。
(8)“8·12”特大暴雨致从化洪涝灾害。8月12日,从化、增城和花都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三区平均有54%的测站录得50毫米以上的暴雨,从化温泉镇新田村和大岭山林场都录得254.9毫米的特大暴雨。暴雨导致从化区江埔、温泉、良口、鳌头、吕田5个街镇79个村受灾,受灾群众2.67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17亿元;6条公路受到影响,个别路段交通中断1个多小时。
(9)“9·2”短时强降水,致番禺大面积水浸。9月2日,番禺区大石、洛浦、小谷围、新造等地出现强降水,2小时雨量80毫米以上,大石街东联村和植村16时分别录得95.3毫米和80.4毫米的小时雨量。短时暴雨使大石、洛浦等地发生大面积水浸,造成番禺大道、新光快速、华南快线北往南、迎宾大道、南沙港快速路七星岗路段等多处交通严重拥堵近3个小时,车辆1小时只能前进几百米。
(10)“莎莉嘉”引发暴雨,“海马”招来狂风。10月18-22日,1621号台风“莎莉嘉”和1622号台风“海马”接踵而至,10月18日,广州持续受到暴雨狂风袭击。台风“莎莉嘉”登陆海南万宁。21日台风“海马”登陆海丰县,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中心最低气压为960百帕,是有记录以来10月下旬以后登陆广东省的首个强台风。“海马”具有“强度强、移速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受其影响,广州市有80%的测站录得6级以上强风,其中20%测站录得8级以上大风,广州市第九十七中学录得最大阵风26.9米/秒(10级)。
2016年广州市各区代表站气象要素情况
站名\要素 |
平均气温 |
气温距平 |
最高气温 |
最低气温 |
降水量 |
降水距平 |
日照时数 |
日照距平 |
花都 |
22.9 |
0.6 |
38.3 |
1.2 |
2506.5 |
35 |
1692.7 |
-7 |
从化 |
21.7 |
0.1 |
37.7 |
-0.1 |
2650.2 |
36 |
1449.8 |
-9 |
增城 |
22.2 |
0.3 |
37.7 |
1.5 |
2481.1 |
24 |
1532.0 |
-14 |
番禺 |
23.3 |
0.7 |
38.4 |
2.7 |
2613.8 |
56 |
1472.4 |
-10 |
黄埔 |
22.0 |
-0.4 |
38.0 |
1.2 |
2939.7 |
63 |
1451.8 |
-6 |
天河 |
22.9 |
- |
37.5 |
1.8 |
2456.8 |
- |
|
- |
南沙 |
23.2 |
- |
37.2 |
2.2 |
2862.5 |
- |
|
- |
白云 |
23.4 |
- |
38.1 |
2.2 |
2338.5 |
- |
|
- |
荔湾 |
24.0 |
- |
40.2* |
2.6 |
1912.2 |
- |
|
- |
海珠 |
23.4 |
- |
38.2 |
2.5 |
2152.4 |
- |
|
- |
越秀 |
23.1 |
- |
38.3 |
2.0 |
2335.7 |
|
|
|
*该值为广州市第十二中学区域自动站记录 |
土地资源
2016年,广州市有耕地面积8.15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25.29万公顷。广州市土地类型多样,适宜性广,地形复杂。地势自北向南降低,最高峰为北部从化市与龙门县交界处的天堂顶,海拔为1210米;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丘陵盆地;南部为沿海冲积平原,是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由于受各种自然因素的互相作用,形成多样的土地类型。根据土地垂直地带可划分为以下几种:(1)中低山地。是海拔400米~500米以上的山地,主要分布在广州市的东北部,一般坡度在20度~25度以上,成土母质以花岗岩和砂页岩为主。这类土地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宜发展生态林和水电。(2)丘陵地。是海拔400米~500米以下垂直地带内的坡地,主要分布在山地、盆谷地和平原之间,在增城区、从化区、花都区以及市区东部、北部均有分布,成土母质主要由砂页岩、花岗岩和变质岩构成。这类土地可作为用材林和经济林生长基地。(3)岗台地。是相对高程80米以下,坡度小于15度的缓坡地或低平坡地。主要分布在增城区、从化区、白云、黄埔四区,番禺区、花都区、天河区亦有零星分布,成土母质以堆积红土、红色岩系和砂页岩为主。这类土地可开发利用为农用地,也很适宜种水果、经济林或牧草。(4)冲积平原。主要有珠江三角洲平原,流溪河冲积的广花平原,番禺和南沙沿海地带的冲积、海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地肥沃,是广州市粮食、甘蔗、蔬菜的主要生产基地。(5)滩涂。主要分布在南沙区南沙、万顷沙、新垦镇沿海一带。
矿产资源
广州市的地质构造相当复杂,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已发现矿产47种(含亚种),矿产地820处,大中型矿区25处。主要矿产有建筑用花岗岩、水泥用灰岩、陶瓷土、钾、钠长石、盐矿、芒硝、霞石正长岩、萤石、大理岩、矿泉水和热矿水等。区内能源矿产和有色金属矿产十分短缺,呈零星分布,规模较小,品位不稳定。
水源特征
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大小河流(涌)众多,水域面积广阔,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共有22条,河宽5米以上的河流1368条,总长5597.36千米,河道密度达到0.75千米/平方千米,构成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特色,对改善城市景观、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起到突出的作用。
广州市水资源的主要特点是本地水资源较少,过境水资源相对丰富。全市水域面积7.4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05%,主要河流有北江、东江北干流及增江、流溪河、白坭河、珠江广州河段、市桥水道、沙湾水道等,北江、东江流经广州市汇合珠江入海。本地平均水资源总量79.7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总量78.81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14.87亿立方米。以本地水资源量及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的常住人口计算,每平方千米有水资源量106.01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628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二分之一。过境客水资源量1860.24亿立方米,是本地水资源总量的23倍。客水资源主要集中在南部网河区和增城区,其中由西江、北江分流进入广州市区的客水资源量达1591.5亿立方米,由东江分流进入东江北干流的客水资源量为142.03亿立方米,增江上游来水量28.28亿立方米。南部河网区处于潮汐影响区域,径流量大,潮流作用也很强。珠江的虎门、蕉门、洪奇沥三大口门在广州市南部入伶仃洋出南海,年涨潮量2710亿立方米,年落潮量4088亿立方米,与三大口门的年径流量1377亿立方米比较,每年潮流可带来大量的水量,部分是可以被利用的淡水资源。
生物资源
广州市的自然条件为多种动物栖息繁衍和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生物种类繁多,生长快速。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但天然林已极少,山地丘陵的森林都是次生林和人工林。
栽培作物具有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鲜明特征,是全国果树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大类、41科、82属、174种和变种,共500余个品种(其中荔枝就有55个主要品种),是荔枝、龙眼、黄皮、乌(白)榄等起源和类型形成的中心地带。蔬菜向以优质、多品种著称,共有15类127种370多个品种。花卉包括鲜切花类(鲜切花、鲜切叶、鲜切枝)、盆栽植物类(盆栽类、盆景、花坛植物)、观赏苗木、食用与药用花卉、工业及其他用途花卉、草坪、种苗等七大类。传统品种和近年引进、开发利用的新品种共3000多个。粮食、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和野生动物种类也很多,且不乏名优特品种,其中增城丝苗米是广州市第一个获得地理标志的保护品种。
面积人口
面积人口
2016年,广州市总面积为7434.40平方千米,占全省陆地面积的4.21%。
2016年末常住人口1404.35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86.06%。年末户籍人口870.49万人。其中,户籍出生人口13.73万人,出生率15.9‰;死亡人口4.72万人,死亡率5.5‰;自然增长人口9.01万人,自然增长率10.4‰。户籍迁入人口11.87万人,迁出人口4.62万人,机械增长人口7.25万人。
历史文化
广州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揭开广州人文史的初页。广州又称为羊城、穗城。传说古代有5位仙人,骑五色羊,羊衔谷穗,降临广州,把谷穗赠与百姓,祝愿这里“永无饥荒”。如今,越秀公园的五羊雕像已成为广州的象征。
广州自秦汉至明清2000多年间,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汉武帝时期,中国船队从广州出发,远航至东南亚和南亚诸国通商贸易,东汉时期航线更远达波斯湾。唐代,广州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东方大港,也是当时世界最长的海路航线“广州通海夷道”的起点,中央王朝首先委派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官员市舶使到广州。宋代,在广州首设全国第一个管理外贸机构市舶司。明清时期,广州更是特殊开放的口岸,一段较长时间曾是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
广州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在近代史上有三元里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抗英斗争、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封建统治的“三·二九”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广州既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又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英雄城市。
广州历代名人辈出,代代相传。秦朝任嚣,汉朝赵佗,晋朝葛洪,唐朝慧能,明朝湛若水,清朝学者屈大均、阮元,禁烟领袖林则徐,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思想政治家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推翻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孙中山等,为广州名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
广州的文物古迹众多。截至2016年底,广州有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42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47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60处。单体文物4298个。登记文物保护单位3233处。南越王墓有2000多年历史,光孝寺、六榕寺、怀圣寺等有1000多年历史。始建于隋朝的南海神庙,明朝的五仙观、镇海楼、莲花塔,清朝的陈家祠、余荫山房等。近代革命历史纪念地有毛泽东同志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黄埔军校旧址、中山纪念堂、洪秀全故居等。广州还有众多的风景名胜。宋、元、明、清历代都有评选“羊城八景”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城市建设与发展日新月异。1963年、1986年,广州两次重新评选“羊城八景”。2001年8月,广州又举办“新世纪羊城八景”评选活动。2002年7月26日,评选揭晓,新八景为云山叠翠、越秀新晖、珠水夜韵、古祠留芳、黄花皓月、天河飘绢、莲峰观海、五环晨曦。2010年11月,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组织“羊城新八景”评选活动,2011年5月18日,评选结果揭晓,新入选的“羊城新八景”为:塔耀新城、珠水流光、云山叠翠、越秀风华、古祠流芳、荔湾胜境、科城绵绣、湿地唱晚。
传统民俗
广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多元文化的交汇,形成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传统民俗,包括岁时节庆、生活习惯、社会习俗、情感信仰和民间文艺等方面。
广州有已延续100多年的春节逛花市的习俗。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全城长街如锦,百花争艳,游人如织,欢声笑语。家家必置鲜花装点,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波罗诞是广州地区最大的民间传统庙会之一,保留了中国南方海洋民俗文化演变的轨迹。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一日至十三日,南海神庙(波罗庙)方圆数十里,热闹非凡。逛庙会的游人,常购买一种叫“波罗鸡”的工艺品留念。
饮食习俗是最能反映广州地方特色的习俗。广州人饮食支出的比重远高出全国大城市的平均水平。“食在广州”一语广为人知。其食肆营业时间之长,饮茶风气之盛,食谱之广泛,烹饪技巧之精湛,都使外来者留下深刻印象。
西关大屋是广州传统民居的代表。20世纪20-30年代,临街骑楼建筑十分兴盛,也出现了东山花园洋房式的西式民居。
名扬海内外的广州民间工艺和民间传统艺术集中体现了广州人的审美情趣,是千百年来岭南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广绣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广彩从清代开始已行销国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广雕以象牙雕刻中的镂空、透深技法闻名;广东音乐、粤剧与岭南画派被誉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丰富的民间传统艺术有咸水歌、沙坑醒狮、黄阁麒麟舞、沙湾飘色、市桥水色、鳌鱼舞、麻车火狗、木鱼书说唱、八音锣鼓等。市井爱好戏曲者茶余饭后常三五成群,吹拉弹唱,自娱自乐,以曲会友。这种被称为“私伙局”的自发的群众娱乐组织形式,至今仍十分普及。
广州传统民俗正不断变化,逐渐淘汰陈旧的形式与内容,不断丰富生活内涵。它植根于民众,保持着与时代同步的生命力。
广州方言
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方言之一。广义的广州方言又称“广府话”“白话”,属粤方言广府片,是粤语的代表方言,通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粤中和粤北部分地区,以及广西东南部。狭义的广州方言指广州话,专指广州市区通行的粤语。
广州方言由古代汉语演变而来。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秦代以前,居住在广东、广西地区的是被称为“南越”(百越的一种)的少数民族,包括壮、瑶、黎族和疍家等。秦始皇派兵戍守岭南,开始了早期汉语与百越语言融合的先声。不过也有学者认为“粤方言最早的源头,应该是楚人南迁、楚语南来所导致的结果。”(李新魁《广东的方言》)汉代至唐宋,中原汉人源源不断地迁徙岭南,促进了粤语的发展和定型。元明清以来,粤语的变化较小。
广州方言一方面继承、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一些南方非汉语的成分,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有较大的差异,具有自己特有的语音特点。(1)无浊塞声母,保留古微母m-的读法,古精、知、照三组合流,古晓、溪母合口多读f-,如“欢[fun55]”“款[fun35]”,古-m、-n、-耷、-p、-t、-k韵尾保留完整,有长短元音a、調构成的一组韵母。(2)声调多达9个:平上去各分阴阳,阴调(来自古清音声母)和阳调(来自古浊音)相配整齐,入声3个,包括阴入(上阴入)、中入(下阴入)、阳入,长元音配中入,短元音配阴入,如“八[pat3]”“笔[p調t5]”。(3)连读变调不明显,但有丰富的语义变调,如“毛”:毛[mou21]发→发毛[mou55](发霉),“片”[phin33]→[phin35(屎片)。(4)单音节古词较多,如“颈(脖子)”“望(远望、盼望)”。有些词可能来自古楚语(如“睇[看]”)、古壮侗语(如“谂[想]”);一些复音词的词序与普通话不同,如“齐整(整齐)”;有较多外来词,如“波(球)”“肽(领带)”;有一批特有词,如“嘢”(东西)、“餸”(下饭的菜)、“攞”(拿)、“靓”(漂亮)。(5)语法方面量词可单独与名词构成量名短语,如“先短先先几靓”;有些状语可后置,如“行先状(先走)”;比较句“我大过你(我比你大)”与双宾句“畀支笔佢(给他一支笔)”的词序跟普通话不同,一些体貌(如回复体、始续体)也很特别。
广州方言在社会交往和改革开放中影响力不可低估,国内和世界都有不少非粤语区的人士学习和使用广州方言。广州方言是粤语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保存传统文化有重要的价值。在语言方面,广州方言保留不少古汉语的特点,对古汉语研究意义重大。
民族宗教
2016年,广州有少数民族人口71.8万,分属55个少数民族。其中,户籍少数民族人口8.8万,人数较多的主要有壮族、回族、满族、土家族、瑶族;非户籍少数民族人口63万,人数较多的民族主要有壮族、回族、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广州市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最快、增幅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有3所民族小学(回民小学、满族小学、畲族小学),在校少数民族学生292人;1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增城区正果镇畲族村,共80户,361人);有9所承办新疆、西藏、青海籍学生的学校(其中广雅中学、市六中、市75中、玉岩中学、协和中学、禺山高中等6所学校开办新疆内高班,市商贸职业学校、市政职业学校2所学校开设新疆高职班,广州医科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新疆、青海高职班),在校生1638人;有近2000家清真拉面店、餐馆;有4个市级民族团体:市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市满族历史文化研究会、市回族历史文化研究会、市少数民族体育协会。
广州宗教历史源远流长。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除道教属中国本土宗教外,其余的均由国外传入。传入广州市时间最早的是佛教(公元255年),其次是道教(公元306年),伊斯兰教于唐初传入,天主教和基督教分别在明末、清初传入广州。广州宗教文化底蕴深厚。至2016年末,广州市依法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有84处(其中佛教24处、道教8处、伊斯兰教5处、天主教7处和基督教37处,宗教活动临时地点4处),正在建设或筹备建设的宗教活动场所7处。其中,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六榕寺、光孝寺、怀圣清真寺、先贤古墓、石室天主堂、沙面露德圣母天主堂),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大佛寺、万寿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个(佛教:华林禅寺、海幢寺;道教:三元宫、纯阳观、仁威庙、都城隍庙;伊斯兰教:濠畔清真寺;基督教:河南堂、东山堂、光孝堂)。广州市信教人数众多,约有120万人(佛教75万,道教22万,伊斯兰教12万,天主教5万,基督教6万),其中常住的外国人信徒约7万人。全市信教群众分布较广泛,在全市11个区均有分布。有宗教教职人员(包括比丘、比丘尼、道士、阿訇、牧师、主教、神父、修女等)约400人。2016年春节期间,到全市32处佛教寺庵和道教宫观上香的信众达130多万人次;伊斯兰教“古尔邦”节期间,有2.5万名中外穆斯林到各清真寺参加会礼活动,3900多人参加宰牲活动;圣诞节期间,全市各教堂共举办70场宗教活动,约有4万名信徒和游客进入宗教活动场所参访。广州市有市级宗教团体6个,分别是:广州市佛教协会、广州市道教协会、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广州市天主教爱国会、广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广州市基督教协会;有宗教背景的社会团体2个:广州基督教青年会和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宗教慈善服务团体2个:广州市宗教界公益慈善联合会、广州基督教仁爱服务协会;有宗教文化交流的社会团体1个:广州市宗教文化交流协会。
港澳台侨
广州市“毗邻港澳,华侨众多”,是全国最大的侨乡都市。2016年末,广州有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和归侨、侨港澳眷属近400万人,其中市内归侨侨眷、侨港澳眷属近160万人,占广州市户籍人口近1/5,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近240万人,分布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亚洲、北美洲、大洋洲及港澳地区。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热心支持和参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发挥桥梁和媒介作用,为广州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贸易,推进与世界各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作出积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华侨、港澳同胞累计捐赠项目3580多个,捐赠广州地区的款物折合人民币40多亿元。市政府为感谢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及外国友人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从1979年开始,先后分15批共授予437人“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其中3人被取消荣誉称号),授予17人为“杰出贡献奖人士”。2016年,广州侨务部门先后举办世界华人华侨聚焦广州创新创业活动、广州市授予荣誉市民称号30周年系列活动、广州市海外交流协会换届大会、“智汇广东·才聚广州”创新创业项目对接活动、海外社团中青年负责人研习班、2016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文化中国·名家讲坛等精品活动。打造广东增城侨梦苑、广州华侨博物馆等侨务工作新载体,吸引和凝聚一批政治上有影响、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专业上有造诣的海外侨胞。南沙区珠江街西新社区被评为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南沙街红岭社区获得国务院侨办“侨之家”称号。
行政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市的行政隶属关系和行政区划设置,有过几次较大的变动和调整。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广州市为中央直辖市。1950年改为中南军政委员会领导。1954年划归广东省领导,为省辖市。解放初期,广州市划分为28个区,其中城区20个(逢源、黄沙、西禅、长寿、沙面、陈塘、太平、惠福、靖海、小北、德宣、西山、东堤、汉民、前鉴、大东、东山、洪德、蒙圣、海幢)、水上区1个(珠江区)、郊区7个(南岸、沙河、芳村、石牌、新洲、沥滘、三元里)。1950年调整行政区划设置,把28个区合并为16个区,其中城区8个(长寿、河南、惠福、永汉、太平、越秀、大东、荔湾)、水上区1个(珠江区)、郊区7个(南岸、沙河、芳村、石牌、新洲、沥滘、三元里)。1951年10月,把郊区7个调整为4个(白云、芳村、西村、新滘)。1952年9月,把原来8个城区合并为5个(东区、中区、西区、北区、河南区),仍保留珠江区。1953年5月,西村区撤销并入白云区。同年6月,黄埔区成立。1956年6月,黄埔、白云、新滘3个区合并为广州市郊区。1958年12月,撤销珠江区,同年撤销广州市郊区;原属郊区的人和、太和、竹料、钟落潭等4个公社与花县合并设立广北县,划归广州市;原广州市郊区的三元里、鹤洞、江村、石井、沙河、新滘、黄埔、萝岗8个公社设立广州市近郊区。1959年3月,撤销广北县,把花县划回佛山地区;恢复广州市郊区,原从广州市郊区划出的4个公社划回广州市郊区;同时,撤销广州市近郊区。1960年4月,从佛山地区划出花县、从化县归属广州市。同年8月,撤销中区、郊区,设立越秀区、东山区、海珠区、荔湾区4个城区和黄埔区、芳村区、江村区3个郊区。1961年,原属韶关地区的佛冈县划归广州市(1963年又划归韶关地区管辖)。1962年5月,将黄埔区、芳村区、江村区3个郊区合并为1个郊区。1973年,重新从郊区划出部分区域再设黄埔区。1975年,把原属佛山地区的番禺县、惠阳地区的增城县和龙门县、韶关地区的新丰县划归广州市。1983年,把韶关地区的清远县、佛冈县划归广州市。1985年1月,从广州市郊区划出部分区域,设置天河区、芳村区。1987年1月,把广州市郊区改称为白云区。1988年,广州市行政区划作出较大调整,1月7日,把龙门县划归惠州市管辖,新丰县划归韶关市管辖,清远县和佛冈县划归清远市管辖。1992年5月,撤销番禺县,设立番禺市(县级),隶属广东省人民政府,由广州市代管。1993年6月,撤销花县,设立花都市(县级),隶属广东省人民政府,由广州市代管。同年12月,撤销增城县,设立增城市(县级),隶属广东省人民政府,由广州市代管。1994年3月,撤销从化县,设立从化市(县级),隶属广东省人民政府,由广州市代管。2000年5月,分别撤销番禺市和花都市(县级),设立番禺区和花都区。2005年4月,广州市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撤销东山区、芳村区,设立广州市南沙区、萝岗区。2012年9月,番禺区的东涌镇、大岗镇、榄核镇划归广州市南沙区管辖。2014年1月,国务院批准广州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黄埔区、萝岗区,设立新的黄埔区;撤销县级从化市,设立广州市从化区;撤销县级增城市,设立广州市增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后,广州市辖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从化、增城11个区。
2016年广州市行政区划情况
区 |
总面积 |
街道办事处 |
镇 |
(平方千米) |
(个) |
(个) |
|
全 市 |
7434.4 |
136 |
34 |
越秀区 |
33.80 |
18 |
|
海珠区 |
90.40 |
18 |
|
荔湾区 |
59.10 |
22 |
|
天河区 |
96.33 |
21 |
|
白云区 |
795.79 |
18 |
4 |
黄埔区 |
484.17 |
14 |
1 |
花都区 |
970.04 |
4 |
6 |
番禺区 |
529.94 |
11 |
5 |
南沙区 |
783.86 |
3 |
6 |
从化区 |
1974.50 |
3 |
5 |
增城区 |
1616.47 |
4 |
7 |
(黄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