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湿地晋升国家级湿地公园
海珠湿地成为广州市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符超军 摄
2015年,海珠湿地成功通过专家组验收,成为广州市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012年海珠湿地试点国家湿地公园建设,3年时间通过国家级湿地公园验收,其生态功能、经济动力和社会效益凸显。
海珠湿地又称“万亩果园”,面积有1100公顷,地处广州城市新中轴线南端,是中国唯一一个建在特大城市中央的湿地公园。今年6月海珠湿地二期开放,与一期和海珠湖连片形成广州版的“中央公园”,成为不少企业首选的商务活动目的地,也逐渐成为政府招商对外展示平台。
海珠湿地在释放绿色生态效应的同时,也与正在强势崛起琶洲互联网总部集聚区和会展中心形成空间呼应,形成价值纽带,共同融入广州“一江三带”城市战略格局。
海珠湿地果基农业文化引人关注
2012年,万亩果园实行“只征不转”征地政策,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完成土地征收,海珠湿地开始启开全面建设。早在20年前,万亩果园便是广州生态保护区,果园面积有1100公顷,鼎盛时期甚至有4万亩,被称为广州“绿肺”,与白云山遥相呼应。
随着广州城市建设空间不断拓展,万亩果园在地理位置上从“绿肺”下移为“绿心”,其在中心城区生态功能的地位更为凸显。海珠湿地的设计者之一,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王娟教授便认为,海珠湿地是近年来唯一一个特大城市中央所建的湿地公园。
从2012年海珠湿地开始建设到今年完成国家级湿地公园验收,海珠湿地在过去3年间在环境保护上颇多亮点。
目前,海珠湿地已经建成海珠湖、湿地一期、湿地二期,三期、四期正在抓紧规划建设中。海珠湿地已经形成了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五个区域,建设成集“生态湿地、旅游景观、园林文化、历史名村、观光休闲、科普教育”六大功能为一体,为公众构建可及、可达、可享受的都市休闲区域。
经过3年建设,海珠湿地水质从建设前的劣Ⅴ类水提升为Ⅳ类,部分区域水质可达到Ⅲ类,空气质量明显优于周边其他区域,动物生存环境日益改善,生物多样性逐步提升,关注湿地、爱护湿地的氛围正在广州市民们中逐步形成。
更可贵的是,果基传统农业文化教育正形成海珠湿地生态文明推广的亮点。海珠湿地古老树种众多,是岭南水果的发源地、重要原产地和基因库,保护了丰富的果树种质资源。在这里每天河涌潮起潮落,河岸滩涂湿地水鸟觅食,河堑小船来往运输,交织的潮道、茂密的果林、古老的石桥、淡朴的农舍、轻盈的小舟和众多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名胜古迹,构成了美丽富饶的珠江三角洲水乡特色风情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自然+人文果基农业文化体系,成为不少市民生态旅游的向往地。
湿地或将成招商和对外交流窗口
海珠湿地除了担任广州“绿心”的生态功能外,它正在成为广州城市竞争力的一个窗口,最有力的印证便是越来越多企业青睐于将商务活动“搬到”湿地内进行。
今年6月起,海珠湿地二期建成对外开放。海珠湿地二期面积达3053亩,比一期面积大3倍多,与湿地一期和海珠湖连片形成海珠湿地核心区,总面积为5298亩,将打造成广州版的“中央公园”。与湿地一期相比,二期的风光更富于“野趣”。湿地二期的栈道总长达到6.5公里,包括多个观鸟塔、木栈道和来鸥闸等20多个景点,漫步湿地二期,至少也需要3个多小时。这为企业户外拓展提供了优越的场所。
记者发现,每个周末湿地二期1000名入园人数预约常常爆满,其中不少来自于企业团体预约。海珠湿地办负责人介绍,海珠湿地正在成为广州企业户外拓展的理想去处,“行走在阡陌交错的果园里,寻找果基传统农业的痕迹,或者放舟在海珠湖上,感受凉风抚面,这种惬意的环境越来越受到企业家的欢迎”。
记者也了解到,一些政府招商团队青睐于将有意落户广州的企业家带到海珠湿地,让其近身感受广州的优美环境。
海珠湿地对广州城市的意义也可以从其“绿肺”向“绿心”的空间位移上得到体现。目前,作为广州老四区的海珠区,也是一处经济极为活跃的区域。随着琶洲互联网总部集聚区逐渐羽翼丰满,琶洲与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对岸而立,海珠湿地更显现出其社会效益,与琶洲共同融入到广州“一江三带”(珠江经济带、创新带、景观带)的城市战略格局中去。不论从空间位置还是产业形态,海珠湿地与强势崛起的琶洲形成了相应呼应的价值纽带。
海珠区湿地办负责人还透露,未来海珠湿地将打造成为广州独特的招商平台和外事活动平台,让海珠湿地在作为广州的重要生态隔离带的同时,发挥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经济动力和社会效益,既对国内城市湿地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又为海珠湿地探索一条常态化、精细化、品质化、专业化的发展模式。
■活动
海珠湿地开办自然教育学校
半年吸引5000学生家长参与
“妈妈,快看,我用树叶做的画漂亮不漂亮?”“爸爸,你走错路了,应该往这边走,怎么连指南针都不会看呀!”这是在海珠湿地自然教育课堂上5岁的彤彤和8岁的轩轩与爸爸妈妈的对话。
记者了解到,从2015年起,海珠湿地便面向学生开设了“自然教育学校”,开发出自然教育和文化传承两个系列课程,半年便开办课程超过百场,吸引约5000名孩子和家长参与。
其中,自然教育课程包括微森林DIY,湿地科普定向、自然大地美术、城市农耕体验等课程,倡导孩子们离开钢筋水泥的都市,走进大自然;文化传承课程包括墨织岭南、古琴雅集、行走的茶席、音乐运动会、社区文化与国学等水乡人文特色课程。此外还设置了湿地与人类、湿地观鸟、湿地农耕、湿地与水、湿地民俗等主题突出的科普游线,并开发出了独立的游线和整体内容相互呼应的科普体系。每个周末前来体验自然的学生多不胜数。
自然教育学校负责人告诉记者,建立该自然学校的初衷是为城市中的学生普及自然知识,倡导环境保护。通过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自然学校开发,探索广东省自然学校的能力建设之路。目前,海珠湿地已建成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和广州市科普基地,正在申报全国第二批中小学生环境教育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