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繁锦事 尽在流花中 流花湖的一草一木见证着花城发展的历史
流花湖的主题布景,处处蕴含花城文化的深意。
春天来临,新绿透出。
广州造出绚烂花景,吸引八方宾客前来。
泛舟羊城湖
流花湖
荔湾湖
东山湖
麓湖
海珠湿地
南沙湿地
白云湖
大学城中心湖
挂绿湖
花都湖
……
在广州的众多湖泊中,如果要寻出一处,为这座古城的千年花事做一个凝缩,也许,很多人会马上想到流花湖。
相传,这方水泽与繁花的缘分可以远溯到南汉。当它还叫做芝兰湖的时候,南汉皇帝依水修筑芳春园,遍植奇花异卉,日夕携宫妃宴游。那些爱美的皇家女眷,每每以花为饰,装点俏丽姿容。次日,又把残花抛入水中,任得花自飘零水自流。年深日久,竟令御苑中的一座木桥,披泽了“流花”的百世芳号。
时光荏苒,年月更迭,芝兰湖与流花桥随时光湮灭。1958年,在旧日古泽之上,广州人又凿出了80万平方米的新湖,初名曰:越秀西湖。后来,因为湖东北方有流花桥的缘故,依足昔年芳菲事,更名唤作流花湖。
从此,这片湖泊便成为广州城史中花气袭人的一脉。无论是传说,还是如今湖畔连片如云、繁英吐艳的美景,都书写着湖、花与城市的千载情分,更是广州擦亮花城品牌,加速迈向活力全球城市的美丽见证。
流花湖与花城广州,到底有着怎样的缘?
清明时节,记者踏过今年春天最后几朵紫荆,走近了这片透出新绿的湖泊。前不久,这里刚刚下过一场惊艳全城的“花雨”,紫荆的淡粉、小叶榄仁的浅黄,还有乔木新芽发出的嫩绿,把流花湖旁边的人民北路染成一幅斑斓巨画。整个春天,乃至全年,市民和摄影爱好者都会携长枪短炮前来,想把这片绿水侧畔的姹紫嫣红收入囊中,永久珍藏。
“说这一湖凝缩一城花事,看似夸张,却非全无道理。”
广州老人曾仁安,退休前一直从事文化传媒工作,上世纪80年代曾参与编撰《广东风物志》。从童年到成年,她在流花湖畔生活、工作数十载,对这片水域充满深情。说起这一花一草,她更是如数家珍。
“徜徉在流花湖畔,会让人想起广州花卉的今昔,就如这烟雨亭前的荷花,自古就与广州街坊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年春节大热一时的月季,见证过羊城与欧洲通商的历史,也是本地花卉产业向世界辐射的有力证明;至于大家都熟悉的紫荆,不用说,如今早已是花城的一张绚丽名片了。”
所以,读懂了一湖的花,便读懂了这流花的城,更读懂了花城雅名背后,广州人那份爱美求真的活力,以及居有所乐、乐有所成的精神。
■花湖花事
以花为媒:中国古老月季 改良欧洲玫瑰
流花公园的东南角,静静坐落着一方巴洛克式的花园,以德国城市“法兰克福”来命名,是广州建城2210年收到的礼物。今年,数十种月季在园里缤纷亮相,包括大花、藤本、微型等种属,就连珍贵的树桩月季也能观赏得到。一时名花荟萃,艳色流芳,引来不少市民拍照留念。
“月季加上法兰克福,听起来自然像舶来品了。但实际上,月季就是本土名花,在汉武帝的宫廷里就有种植记载。”曾仁安说,18世纪初,广州芳村花地广植苗木,花卉通过海上贸易出口到东南亚乃至欧洲。其中,英国一个叫胡姆的爵士,买走了中国朱红、中国粉、香水月季、中国黄色月季4个古老品种,与西方玫瑰杂交,遂令一年只有两次花期的玫瑰,诞育了连续开花的后代,并发展出更耐寒、花色更丰富的品种。
“当初,广州的月季乘船出海,改善了欧洲花卉的基因;今日,它们的后代又与欧洲文化一道归来。这种中外交流的结果,就是让花卉的品种愈加丰富。而根源各异的中西文化,也由最初的隔膜,逐渐走向理解与融合。可以说,流花湖这一园的月季,讲述的,不只是芬芳与美丽,还有广州几百年的近代风云。”
以花为食:广州人爱种花赏花 也爱吃花用花
“夏天一到,流花湖的荷花就开了。无论是浮丘、烟雨亭,或是荷香小趣,都能观赏到莲叶亭亭如盖、玉盘珠落的美景。流花赏荷,是广州夏日最为鼎盛的花事之一。小时候,我们喜欢摘片莲叶,顶在头上,走回家便得一路清凉。春天在流花路上拣到的木棉花,晒干后拿来煲猪骨,加点薏米、陈皮,就是一碗清热去湿的好汤。喝完以后,再也不怕天时暑热、犯困生病了。可以说,广州人喜欢种花、赏花,也会吃花、用花,让鲜花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它的价值,是老百姓对大自然的敬意。”
曾仁安说,广州人以花为食由来已久,旧时有梅粥、广寒糕(莲花所制)等鲜花食品。现代也有霸王花汤、鸡蛋花糖水、金银花露……所谓食在广州,实非浪得虚名。
花馔的发明,除了满足口腹之欲,还多数具备食疗功效,可以帮助人们在炎热多雨的岭南气候中迅速获得健康与平衡。从一味花馔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花卉自古与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同时,也能感受到广州人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地域精神。
■花城花人
羊城菊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花王月入86.5元
“羊城菊会,曾是广州秋季最轰动的花事;大立菊,就是流花湖当时最闻名的展品了。”
采访当天,鹭岛之畔,75岁的李声权老人回忆着当年的点点滴滴。从1977年开始就在流花湖公园工作的他,谈起自家单位培育的名花,依然一脸自豪。
“大立菊是最出名的展出品种,花开得多,而且大,全靠园丁亲手逐朵修剪,才慢慢长成一座花塔,极考园艺功底和扎制技巧。园丁,我们也叫‘花王’,是很让人羡慕的工种,地位高,收入每月有86.5元,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属于很高的工资了。”
“培育好的大立菊,我们会送到羊城菊会参展。这个盛会是广州人的一段集体记忆,从1956年开始举办,到去年已是第58届了。中间停办3年,之后恢复,场面愈加鼎盛,参展单位最多达到两百多家。园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那么,从前的菊会,和现在有何不同呢?
李声权说:“从前,广州有3家公园举办菊会,分别是烈士陵园、越秀公园和文化公园。由于场地大,送展单位多,所以在岭南地区都有影响力。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烈士陵园和越秀公园相继停办,只剩文化公园一家,独自经营至今。菊会盛况,也更多是停留在街坊的记忆之中了。”
红桥葵堤:当年选种蒲葵树 原为制扇制扫把
“四大人工湖新凿的年代,湖边植被,首选实用。至于好不好看,那是见仁见智的。”
夕阳下,李声权老人遥指流花湖八景之一的“红桥葵堤”,娓娓细说前尘:“你们看那些蒲葵,如今生得甚是招展,以至诗人陈芦荻也咏颂过:流水花阴一径葵,虹桥影荡绿烟低。听起来,的确写出了诗人的浪漫情怀——然而,在事事讲究务实的上世纪60年代,选种蒲葵,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经济实用。因为蒲葵可以制扇制扫把,所以,当叶片长到一定幅度,工厂就会派人过来收,回去加工制成产品,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这,才是红桥葵堤的历史使命。”
“栽种经济作物,也不是流花湖一家独有。当年,很多公园都会种植一批可以食用或入药的植物来支援社会。比如穿心莲,我们种过,其他公园也种过,花开小小的不起眼,却可以凉血消肿,医治毒蛇咬伤。那时工厂会定期收来入药,这也是广州的一味名药了。”
蒲桃这种水果,现在市面上已不多见,但在过去,它也是广州公园常见的经济作物。家住流花湖旁边的曾仁安,对于小时候买蒲桃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她说:“公园上午摘蒲桃,中午就拿出来卖,很新鲜,所以我们都喜欢买来吃。后来经济越来越好,水果品种丰富,蒲桃才开始被冷落。现在的公园里,就算保留几株,也只是为了维持植物的多样性,不再是为吃了。不过,它们也代表了一段城市记忆,如同在困难年代,广州人发挥得淋漓尽致的那一份务实精神。”
■花言花语
花可天生天养 景要精心布局
“3月里,名动全城的人民北路宫粉紫荆,原是流花湖公园所种。如今,这里已成为一处著名的景点了。”李声权老人说,在流花湖,欣赏紫荆的地点有两处:首推的,自然是东门附近的人民北,从蓓蕾剧院直望东方宾馆,一条长廊,300株宫粉紫荆望春初放,百花萌动,连片开出一派繁茂气势。另一处,则在流花西苑湖畔,于碧水映照之下,晕染出一缕温婉情怀。
“花,可以天生天养;景,则要精心布局。”曾仁安老人说,虽然广州的紫荆年年盛放,但开得如此大气,却是近年才有的事。去年起,广州倾力造花景,把流花湖纳入宫粉紫荆赏花片区之中,与麓湖、海珠湖、花都湖、白云新城和大学城遥相呼应。六地齐放,艳压一城。怪不得有游客说,如今3月里的广州,正正就是个宫粉紫荆的海洋了。
广州的盛世花景,远不止紫荆一属。在“花城看花”的格局之下,百处赏花地点涵盖了木棉、簕杜鹃、黄花风铃木等名种。四季群芳茂,两岸景色新。花城,正变得越来越美丽宜居,吸引着八方游客,慕名而至。
花城品牌创富 十年撬动万亿
“要赏紫荆,街坊想到的不一定是流花湖;但要赏盆景,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只有流花西苑了。”
在李声权眼里,流花西苑的盆景,在广州公园里是独一无二的。缩龙成寸的草木,凝聚了岭南园林艺术的风骨,也承载了历代盆景艺术家的荣光。昔日,西苑培植的盆景曾被选作国礼,赠予外国元首。那是一盆树龄60岁的九里香,既是岭南名木,也象征着广州人的热情与友谊。
“早前,蒲翠洲景区举办迎春盆景展,那株‘王者至尊’的香楠木,每天都有无数市民和它拍照,也吸引了不少行家过来鉴赏。时至今日,岭南盆景依然是花城的一个重要品牌。”
广州的精品花木,早已具备了辐射全国的影响力。据《广州花城城市品牌战略规划研究报告》(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共同组成的课题组发布)显示,广州拥有花卉种植面积近10万亩,花卉品种2000多个,花卉年产值20多亿元,花卉贸易居全国第一。深厚的历史积淀,更充足的资源条件和实力,让这座古老的花城,完全可以在10年内撬动万亿元关联产业的发展,建成一座“有生命、会生长”的世界级著名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