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鉴文字编辑工作者需要注意的三个层面的问题--------以《广州年鉴》编辑实例进行分析
年鉴文字编辑工作者需要注意的三个层面的问题
--------以《广州年鉴》编辑实例进行分析
内容提要:在年鉴的编纂工作流程中,文字编辑工作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本人编辑《广州年鉴》部分篇目的实例进行分析,从框架、条目、文字三个层面论证如何发挥编辑个体的能动作用提升年鉴编纂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框架结构 信息补充 文字处理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报刊业、图书出版业遭遇了强烈冲击,各类出版主体都在尝试与新兴媒体进行融合,媒介融合成为行业主题。于是,年鉴网络化出版、年鉴信息大数据式开发等也成为近年来国内年鉴创新和改革的重点方向。但是,笔者认为年鉴不论是纸质的、电子的,还是网络的,仅是传播介质和渠道的变化,年鉴通过文字符号和图片符号对社会信息进行最大范围载录的功能没有改变。因此,在年鉴编纂的全流程中,文字编辑工作者所发挥的作用依然重要。本文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阐述。
一、篇目框架结构问题
年鉴作为综合性的资料信息工具书,对信息进行分类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而框架结构的设计可以解决放什么信息和信息怎么放的问题。各类纷杂的信息通过框架结构的分层分级分类,以条目为单位有规律地被排列,同时,通过框架结构也可以看到哪些信息是缺失的,督促信息收集者完善相关信息。框架结构就像是超市里不同的商品分区,各类信息就像是超市里的五花八门的各类商品,查阅者就像是顾客,如果框架合理,查阅者就更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更好实现年鉴的信息供给功能。作为年鉴文字编辑工作者,需要思考篇目框架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优化调整结构的方向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具体调整方案,实现信息的最优化放置排列。综合性年鉴的框架结构设计需要参考《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同时还需要兼顾社会文化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分类进行梳理。此外,基于社会持续发展,新事物持续出现的规律,综合性年鉴文字编辑工作者还需关注现实社会中不断出现的新兴行业,及时将新行业发展的有关信息反映到年鉴载录中。专业性和行业性年鉴的框架结构设计相对简单,只需要按照专业和行业内细分类的逻辑思路进行分别梳理就可以了。
笔者在担任《广州年鉴·教育》篇目的责任编辑时,将目前框架(见表1)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目录》(见表2)中的教育行业细项分类进行对照,发现技能培训、体育培训、艺术培训、宗教院校教育等没有在分层级的教育框架中设立,上述同类的信息也没有在该篇目中进行记述和收录。
于是,通过网络搜索了解广州地区这方面教育行业的发展情况,为提出新框架作前期调研工作。在此基础上,拟定框架设计方案(见下图)提交主编审核。这一设计方案虽并不完善,但是完善了原来的框架结构,使更多的培训教育的信息进入年鉴收录范围,使教育类的信息更加丰富,信息检索深度得到挖掘。
二、条目信息补充问题
国内的年鉴都是以条目为检索基本单位的,年鉴条目的内容信息是否充实、信息密度是否高直接决定了条目的质量高低,也最终决定了整卷年鉴的信息质量和价值。年鉴编纂是社会大协作的工程,年鉴信息资料的提供者分布在全社会各行各业的机构中,每个个体对于年鉴所需要的信息资料的侧重点理解不同,又受自己岗位角色的诸多习惯性思维的制约,经常性地将年鉴稿件理解为单位对外宣传新闻稿、单位年度工作总结,有价值的信息资料被淹没其中。因此,年鉴文字编辑工作者处理通过各种组稿渠道获得的稿件时,首先要通读全篇,在稿件中“打捞”年鉴所需要的有价值信息,同时注意通过有效途径补充相关主题的有价值信息。目前的条目信息充实途径主要包括:联系稿件提供者再次信息补充,文字编辑工作者通过部门官网、网络搜索引擎、专业杂志期刊、报纸等信息媒介查找搜索信息补充。
笔者在编辑实践中经常通过上述两种途径进行条目信息的补充。例如,在编辑《广州年鉴·教育》中的一个条目(示例1)时发现,供稿人所提供条目信息的主题是很有价值的,是关于高中教育丰富化和特色化的,展示广州市通过此项举措突破应试教育的程式化和单调化弊端,以及高中教育改革的新动向。
但是,条目的信息量不够,原始条目涉及特色课程的政策出台时间、政策意义、课程立项相关申报情况和评审情况,以及获批结果情况,全部是特色课程的外围信息和背景的记述,特色课程的具体名称、涉及学科门类等信息缺失,令读者无法感受到课程的特色在哪里。基于上述的分析,笔者立即在广州教育局官网查询相关信息,进行相应信息的补充,条目所占版面有所增加,但条目信息更加充实(见示例2)。
三、文字编辑处理问题
文字编辑问题是所有出版物的编辑工作者都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所有从业的编辑工作者在进行文字编辑时都需要遵守国家相关的语言文字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范(见表3)。
表3: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目录[①]
年鉴条目行文风格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年鉴条目的文字记述更讲究平实简练,条目名称要主题突出、文字精炼,条目文字需紧扣主题进行记述,用最少的文字完成最多核心价值信息的显示是编辑条目文字的最高理想境界,“年鉴语言的表述,应像钻石一样,体积小、密度大、硬度高,也就是说,在成文之后,既不能增加一个字,也不能减少一个字”[②]。因此,年鉴文字编辑工作者在进行文字修改时要处理好少与多的关系,用最少的文字记述最多的核心信息。下面是一个稿件文字修改过程中的实例:
年鉴内文的文字编辑处理的过程,很多时候是一个信息撷取之后的重新构造句子的过程,原稿的句式结构需要重新建构,文字需要重新组织。来自不同渠道和不同作者文字风格的稿件经由这一编辑处理环节进行统一化,变成年鉴的文体风格,从而在细节处理上实现年鉴编纂的风格化。
以上就是从年鉴编纂的框架、条目、文字三个层面探讨了一下年鉴文字编辑工作者需要注意的不同问题。希望年鉴编纂的管理者能引进编辑岗位绩效评介机制,优化编纂流程,发挥编辑工作者更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促进年鉴编纂质量的有效提升,让年鉴这一出版物品类在全媒体时代获得强势生长的扎实根基。
(作者简介:郝红英 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编辑 电话 :87664203)
[①]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手册》第2页,商务印书馆 2015年3月出版)
[②] 吴佩昀:《年鉴条目语体风格及实例分析》,《新疆地方志》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