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部门文件

广州市地方志事业“十三五”(2016-2020年)发展规划印发

来源: 日期:2015-09-25

经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审定,826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印发《广州市地方志事业“十三五”(20162020年)发展规划》,全面规划今后五年我市地方志事业发展道路,明确了地方志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务。

 

广州市地方志事业

“十三五”(20162020年)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重要批示和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广东省第七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地方志工作在促进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广东省印发的《广东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关于加强地方志工作的通知》和广州市印发的《广州市地方志工作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工作的意见》,结合广州市地方志工作实际,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工作基础与发展形势

“十二五”期间,全市地方志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地方志法规制度,切实加强地方志工作法治建设,以编纂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为主业,以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和地情资源开发利用为创新手段,以服务谋发展,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新的成绩。我市地方志多项工作在全省、全国方志界产生了示范作用和较大影响,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地方志工作的排头兵。

(一)依法修志取得突破。2012年,我市第一部地方志工作法规《广州市地方志工作规定》正式施行;2013年,《广州市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管理办法》正式实施;2014年,《广州市年鉴工作管理办法》制定并实施,广州市在全国地方志系统较早实现了地方志主体业务管理制度全覆盖,地方志法治体系初步建立。

(二)志书编纂成果丰富。市和区(县级市)两级第二轮新方志编修全面完成,其中,《广州市志(1991—2000)》10册于2011年出版,12部区(县级市)志书于2012年出版,完成情况名列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市第二位。特色专志编纂有序推进,《广州亚运会志》《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广州地方志事业志》于2014年、2015年相继出版。镇街村志编纂方兴未艾,天河区在全国首创由政府主导的村志编修模式,系列村志成为该区重要文化品牌,黄埔、海珠、花都等区相继推进村志编纂工作。

(三)年鉴质量全国领先。实现市、区两级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全覆盖,2014年、2015年先后创新出版《广州年鉴》英文版及《广州年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年鉴》简本,形成年鉴系列品牌。年鉴编纂质量稳步提升,《广州年鉴(2014年)》第四次蝉联第五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综合特等奖,《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年鉴》获全国一等奖,《越秀年鉴》获特等奖,《萝岗年鉴》《海珠年鉴》《黄埔年鉴》获一等奖,《南沙年鉴》获二等奖,《从化年鉴》等获三等奖。市、区两级获奖数量居全省之冠。

(四)资料年报稳步推进。全国首创《广州市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开创地方志资料征集新模式。随后相续建立年报工作表彰制度、年报入库管理制度、年报单位分类管理制度。年报网络不断扩展,市级年报承报单位172家,涵盖市直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和民营企业及驻穗有关单位。至20159月,入库1000多份年报资料,为第三轮修志储备了基础资料。有的区(县级市)结合实际推进年报工作,探索出“一报两用”、年报模块化管理等年报工作模式。

(五)开发利用成绩显著。充分发挥地方志在记录当代、保存历史、传承文明、发展文化、激发爱国爱市情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提供历史借鉴与智力支持等方面的作用,地情服务形式日益多样,全国首创地情公众开放日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地情知识围绕中心工作制作不同专题的地情展览,有计划有组织地深入机关、街道、社区巡展。地方志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广州地方志网站升级为48-365365,在全省地方志系统率先开发了地情网手机版、率先开通地情官方微信、微博,为市民群众提供更为便捷的地情信息服务。

“十二五”以来,全市地方志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依法治志局面尚未形成。方志规章制度的行政执法力度不够。二是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地方志专业人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短缺,与其有效履行职能、顺利开展工作的要求存在差距。三是工作推进不平衡。部分地方志资料年报承报单位存在缺报、漏报情况;个别区级综合年鉴尚未实现“一年一鉴、当年出版”目标;地方志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方志文化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彰显。四是个别区地方志工作机构存在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少、队伍结构不合理、设施不到位等问题。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 全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李克强总理对地方志工作作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重要批示,刘延东副总理在与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部分代表座谈时提出“一纳入,八到位”的地方志工作新要求,即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切实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编制到位、经费到位、设施到位、规划到位、工作到位。2015426广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地方志工作的通知》,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地方志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8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97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工作的意见》,地方志事业迎来了新的重要发展时期。在这承前启后的新时期,我市地方志工作机构要把握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明确目标任务,科学规划,推动地方志事业再上新水平。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刘延东副总理重要讲话和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广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地方志工作的通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工作的意见》以及广东省第七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广州市第八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依法治志,充实和拓展地方志成果体系,丰富和挖掘地方志资源,充分发挥地方志工作在促进广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实际行动推动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新岭南文化中心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依法治志。落实地志法规制度,树立依法治志理念,培育依法治志环境。加大地方志法规制度宣传力度,完善执法检查机制,定期开展地方志执法检查,不断提升地方志部门依法治志的能力和水平。

2、坚持全面发展。以围绕中心、服务社会为宗旨,以推进依法治志为主线,以编纂志书、年鉴、地情书为主业,以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以方志新馆建设为阵地,统筹兼顾理论研究、旧志整理等工作,实现地方志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坚持继承创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修志的优良传统,认真总结第一轮、第二轮修志工作经验教训,结合广州市地方志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勇于改革,敢于创新。

4、坚持质量第一。坚持求真务实,确保质量,将精品意识贯穿于地方志书、年鉴、地情书编纂出版工作全过程,严把政治关、史实关、体例关、文字关、出版关,编纂出版经得起历史检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地方志成果。

5、坚持修用并举。充分发挥地方志资源优势,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为目标,不断提高为党政机关、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拓宽开发利用领域,增加开发利用途径,形成修用结合、良性互动机制。

三、目标与任务

(一)工作目标

2020年,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广东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广州市地方志工作规定》等法规规章,不断完善地方志法治体系,加强对社会修志编鉴的指导和管理,基本形成依法治志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地方志编修体系、理论研究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工作保障体系等地方志事业发展综合体系。实现志书品类多样化,组织编纂部门志、行业志、专题志和街镇村志;加强方志理论研究,深入总结第一轮、第二轮修志经验和教训,做好第三轮修志试点和准备工作。实现年鉴编纂优质化,市和区两级年鉴全面实现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当年出版。完善年报网络,提升年报质量,确保地方志资料年报基本满足第三轮修志的资料需求。建设智能工作体系,探索建设在线修志编鉴、在线报审年报系统。建成全国一流的地方志新馆,开发网上数字地方志馆,实现地方志馆文献、影音、图像等资料数字化。完善地情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开发利用项目符合地方志发展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发利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二)工作任务

1、做好基础工作

谋划第三轮修志工作。全面总结第一、二轮修志的经验教训,开展第二轮志书下限年后的地情研究,开展第三轮修志组织管理、运作模式、续修方式、篇目框架等研究,做好资料准备收集、队伍培训及理论准备等工作。2018年选取若干市直单位和区为试点单位,启动第三轮修志试点工作,为 2020年全面铺开第三轮修志探索经验。

做好地方志资料建设。贯彻落实《广州市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管理办法》,依法收集地方志资料。健全年报工作制度,完善年报网络,提高年报质量。运用社会调查、口述史等方法,拓展资料收集范围和渠道。做好重大决策、重大事件、重大成果、重点工程等专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全方位适应地方志编纂、地方志事业发展和方志文化建设需要的地方志资料保障机制。

2.丰富志书品类

2 020年,形成综合志、专题志、部门志、行业志等多元化志书体系。

推动综合志和专题志编纂。结合实际,统筹谋划,组织编纂一批反映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时代特点和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志书。继续做好《广州扶贫开发与援建志》编纂,2016年完成编纂出版任务。加强对《黄埔区志》《萝岗区志》编纂的业务指导、督促检查、审查验收工作2018年前完成出版任务

加强部门志和行业志编纂。鼓励、指导、推动市直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及中直省直驻穗机构有步骤地启动部门志、行业志编纂,2016年起,启动全市重点部门和行业的部门志、行业志编纂,力争至2020年编纂出版一批可作为第三轮市志重要构成的部门志、行业志。

指导街(镇)村(社)志编纂。积极推动街(镇)志、村(社区)志编纂,2018年前,历史文化名街、名镇、名村,中心镇以及面临拆迁的‘城中村’,要启动街、镇、村志编修工作。各区要做好组织、规划、指导和审查验收工作,并通过开展自然村落人文普查,力争出版一批名镇名村志并纳入中国名镇志、名村志文化工程,探索出一条适合街(镇)、村(社区)修志的成熟模式。

3.打造品牌年鉴

加强年鉴管理工作。落实《广州市年鉴工作管理办法》要求,建立年鉴出版前评审制度和出版后审读制度;每三年组织一次全市性综合年鉴质量检验评比活动,不断提升综合年鉴编纂质量。提升年鉴时效性,2016年,市区两级综合年鉴全面实现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当年出版。

加强综合年鉴编纂。精心组织、统筹做好《广州年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年鉴》编纂出版工作,在保持框架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常编常新。继续编纂《广州年鉴》英文版、《广州年鉴》简本、《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年鉴》简本。大力开发利用年鉴资源,为社会各界读鉴用鉴提供方便。积极推动有条件的街、镇开展年鉴编纂。

推动专业年鉴编纂。励、指导、推动市直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中直省直驻穗机构有步骤地启动部门和行业年鉴编纂,丰富年鉴品类。

4.狠抓资源开发

加强对广州地情资源的深加工,创新服务手段,更好地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贴近人民群众需要,推动方志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培育地方历史记忆。

深化地情书籍编纂出版工作。加强统筹策划,组织编纂出版一批系列化、专题化的地情书籍。抓好《“十二五”广州大事记》《“十二五”广州大事纪实》《“十二五”广州之最》《广州史志丛书》《广州市情丛书》《广州市情读本》等地情书编纂出版工作。有关区要完成《越秀史》、《荔湾故事》续集、《花都古村落》、《南沙概览》等地情书编纂工作。

开拓资源开发利用服务形式。持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广州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继续深化拓展与各单位的合作,市地方志馆工作日全天向公众开放广州地情服务,向专门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组织地情宣传流动展示车、地情宣传小分队向市民群众传播广州地情知识。

提升地情信息公众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市、区两级地情网站建设,提升资料储备,加速更新频率,加强地情微信、微博平台的维护和推广,完善并运营好48-365365手机版,为公众提供触手可及的地情信息服务。继续开展地情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服务,全面发挥地方志育人功能。

5.建设一流阵地

2016年,将广州市地方志新馆建成全国一流的多功能现代化新型地方志馆。根据《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信息化发展规划(2015—2018)》,推进“数字地方志馆”和信息化建设。

明确展馆发展定位。集中各方智慧,科学谋划新型地方志馆建设,做好地情综合展、专题展布展工作,2016年建成融“六大中心、四大基地”(地情展示、教育、服务、文献、影音、编纂中心以及广州地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体验基地和穗港澳青少年交流实践基地)于一体的体现广州地情全貌、讲述广州故事、展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辉煌成就的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型地方志馆。

打造数字化展览厅。建设数字化展览厅、多媒体电子查阅大厅、全景虚拟展厅、触摸屏查询系统、3D互动立体图书、知识竞赛系统、多媒体沙盘等一系列高科技技术系统,全方位、深层次地展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辉煌成就,更好地发挥存史、育人、资政功能。

推进数字方志建设。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和广州电子政务“云平台”,实施地方志新馆文献、影音、图像等资料数字化,建设“数字地方志馆”,打造全方位的地情信息数字资源库,逐步探索“互联网+”数字地方志资源的利用模式,开发网上数字地方志馆,开发形式多样的数字化产品,提升数字地情资源的覆盖面和服务面。

建设智能工作体系。建设方志智能工作体系,开发在线编纂志鉴、在线报审年报系统;建设方志智能发布体系,与网格化社区服务平台、公共交通系统、人才市场系统、教育系统、各类媒体系统对接,推送广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建设方志智能服务体系、安全体系,推进方志成果数字化、网络化。

6.重视理论研究

加强理论与专题研究。组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和地方志业务骨干开展方志理论与地情专题研究,重点研讨地方志编纂、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重大业务和基础理论问题,分类整理旧志资料,围绕《广州大典》等已出版的旧志、典籍开展专题研究,力争出版一批方志理论、旧志整理、地情研究等方面的成果。

发挥地方志学会作用。重视学会建设,支持地方志学会年度理论研究活动和交流学习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市性方志理论研讨会,每两年编辑出版1本地方志研究论文集。强化地方志学会管理,发展会员单位,规范会费管理,制定学会费用管理办法,保障会费使用合理、规范、高效。

用好《羊城今古》平台。坚持正确的办刊导向,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新时期我市地方志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开拓编辑和讲学思路,古今结合,理论实证兼顾,将《羊城今古》杂志和《羊城今古》讲坛打造成广州地情宣传的重要窗口、地方志工作交流的基础平台和地方志公共服务的互动平台。

四、保障措施

(一)法治保障。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省政府印发的《广东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市政府印发的《广州市地方志工作规定》等地方志法规规章,健全与之相配套的规章体系建设,适时推进《广州市地方志工作条例》的制订工作。加大地方志普法力度,推动地方志法规规章纳入全市公务员培训和全市干部普法教育内容,营造依法治志的良好社会环境。定期开展地方志执法检查,保障地方志工作法规落到实处,开创依法治志新局面。

(二)制度保障。健全地方志工作机构主导、社会各界有序参与修志编鉴的途径和方式。健全和完善地情资料收集管理、修志编鉴业务制度和主编(总纂)责任制,确保在篇目设计、资料收集、总纂统稿、志鉴稿评议、审查验收、出版发行、报送备案等环节均有章可循,保障志鉴质量。

(三)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适应新时期地方志工作要求,将地方志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地方志经费与地方志业务发展相适应。逐步改善工作条件,配备符合地方志工作需要的现代化设施设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经费,确保地方志信息化与全市信息化建设同步,在全省地方志信息化建设中处于领先地位。

(四)队伍保障。重视选拔、引进、培养和使用符合地方志工作需求的人才,加强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地方志编修、研究工作队伍。探索制定地方志工作人才政策和措施。组织业务骨干参加新一轮地方志人才培训工程,分期分批轮训全市地方志修志编鉴业务骨干。甄选一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历史、军事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组建广州市情专家库和地方志专家库。

(五)宣传保障。不断强化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合作力度,打造宣传广州历史文化的品牌专栏,制作宣传广州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举措及辉煌成就的专题,弘扬广州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创新宣传形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广州历史文化,推出一批适合不同人群、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地情宣传精品。

五、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和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坚持“一纳入、八到位”,即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切实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编制到位、经费到位、设施到位、规划到位、工作到位的工作机制。地方志工作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要与其有效履行职能、顺利开展工作的要求相适应。各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根据本规划要求,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切实加强领导,推进我市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gzsdfz.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020-83501579(信息资料处)

地址:广州市下塘西路447号 邮政编码:510091 电子邮箱:gzsdfz@gz.gov.cn

ICP备案号:粤ICP备09204806号-1 网站标识码:4401000003

广东广州

自2017年来您是本站第21292位访问者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5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