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2015年工作总结及2016年工作安排
以开拓创新精神全面构建
广州地方志事业发展新格局
——广州地方志办2015年工作总结与2016年工作安排
2015年,广州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以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刘延东副总理讲话为指导,认真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相关要求,在省地方志办公室的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切实加强依法治志,全面推进志书、年鉴、地情书编纂出版,拓展地情资源开发利用新渠道,加快地方志新馆建设,各项工作扎实开展,主要情况如下:
一、2015年工作总结
2015年,广州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4月29日,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在《广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地方志工作的通知》上批示:“我市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地方志工作通知要求,使我市地方志工作再上新水平,走在前列。”对我市地方志工作提出殷切期望和明确要求。全市地方志工作者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努力创建广州地方志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筹谋长远,统筹推进地方志事业长远发展
一是首次由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工作的意见》。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拟订《进一步加强地方志工作的意见》,经市政府第174次常务会议讨论审议和市委常委审定通过,9月7日,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工作的意见》(穗文〔2015〕12号),这是我市首次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加强地方志工作的规范性文件,为推动新形势下我市地方志事业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全省率先编制印发《广州市地方志事业“十三五”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较早启动规划编制工作,经陈建华市长、欧阳卫民副市长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及成员审定后,于2015年8月底以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名义印发实施。
三是召开广州市第八次地方志工作会议部署新任务。9月24日顺利举办广州市第八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市委常委、副市长欧阳卫民,省地方志办主任温捷香出席会议并讲话,谋划今后一段时期地方志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会上聘请首批24名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新闻、历史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广州市情专家库和地方志专家库专家。
四是编制完成市地方志办权责清单。全面梳理地方志相关法规,拟制完成市地方志权责目录,经市编办审核和市政府批准,确定我办权责清单共12项,其中行政检查1项,行政指导2项,其它9项,明确了地方志工作的法定职责,有力推动了我市地方志法制化建设和依法治志工作开展。
(二)开拓思路,着力打造特色志书体系
一是专题志编纂出版稳步推进。《广州地方志事业志》于2015年8月正式出版,该志全面记载市区两级地方志事业30年发展历程,成为全省首部全面系统反映本地区地方志事业发展的专题志。《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经作者、责任编辑反复打磨修改和专家合纂、主编总纂以及编委会审定,以及方志出版社三审等多道流程后,进入出版阶段,完成终校,将于2016年2月出版。《广州扶贫开发与援建志》是第一部全面反映广州市扶贫开发和援建工作的专志,将系统记录1985年以来广州以多种形式开展扶贫开发与援建工作的历程与贡献。2015年,编写组分赴重庆巫山、四川汶川、广西百色、贵州黔南、西藏波密等对口支援、帮扶与援建第一线,广泛搜集资料,市发改委、市住建委、市农业局、市协作办相继启动初稿编写,至2015年底,完成大部分资料长编,初稿编写任务完成过半。
二是启动《广州简志》编纂。为方便各级领导干部与市民群众利用地方志资源,2015年底正式启动篇幅100万字左右的《广州简志》编纂,全面记录广州建城以来至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将于2016年底出版。
三是黄埔、萝岗区志完成初稿。结合黄埔、萝岗两区合并实际,推动《黄埔区志》、《萝岗区志》编修,至2015年底,已收到《黄埔区志》大部分志稿,开展交叉审校工作;《萝岗区志》完成志书初稿编辑,进入一校和补充完善阶段。
四是部门志、行(事)业志与村志编纂呈现良好势头。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工作的意见》要求,广州市全面摸查全市部门、行业与镇街村志编纂情况,制定部门志、行(事)业志实施方案,积极推动部门志编纂,2015年指导广州港集团、市妇联开展《广州港志》、《广州市妇女联合会志》编纂。推动村志编纂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花都区24个村启动村志编修,其中《西头村志》《义山村志》进入出版阶段。黄埔区成立“黄埔区村志编纂出版工作指导小组”,其中《文冲村志》《庙头村志》《南湾村志》《沙步村志》《横沙村志》编纂进度较快。天河区加强对最后四个村(石东、银河、凌塘、岑村)村志编修的业务指导。海珠、南沙等区积极推进村志编修工作。
(三)继承创新,不断擦亮广州年鉴系列品牌
一是年鉴质量稳步提升。坚持精编精校,持续打造精品年鉴,《广州年鉴2015》印制样书参加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举办的全国地方综合年鉴高级研修班,接受全国专家点评,并于11月完成出版。《广州年鉴2015简本》《广州年鉴2015英文版》《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年鉴2015》及2015年创编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年鉴2015简本》均于年内完成出版。广州系列年鉴编纂质量获得了全国年鉴界的认可,在2015年4月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颁奖大会上,《广州年鉴》第四次蝉联综合特等奖,《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年鉴》获综合一等奖。此外,《越秀年鉴》获特等奖,《萝岗年鉴》《海珠年鉴》《黄埔年鉴》获一等奖。广州市共8部年鉴获奖,获奖数量居广东省之首。
二是年鉴管理进一步加强。督促指导各区及早部署开展年鉴编纂工作。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区两级年鉴全覆盖、一年一鉴、公开出版目标的基础上,着力规范年鉴编纂流程,加快年鉴编纂进度,加大年鉴评议工作的指导力度,不断提升年鉴编纂质量和编纂进度。《越秀年鉴》《海珠年鉴》《黄埔年鉴》按照《广州市年鉴管理办法》的要求,召开了全稿评议会,质量进一步提升。区综合年鉴编纂进度较快的有《南沙年鉴》《花都年鉴》等。
(四)贴近群众,努力提升地方志公共服务能力
一是广州地情公众开放日系列活动精彩纷呈,成为地方志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和知名品牌。持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广州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每月举办广州地情公众开放日活动。自2014年11月以来,已连续举行14次。2015年,联合市区两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79个单位,分别以“花城水城文化”“民俗迎新”“社区居民参与十件大事评选”“‘十二五’大事宣传推介”“广州敢为人先精神大家谈”“倾听广府故事”“悦读广州涂画羊城”“地情文化走进书香节”“走进广州典籍”“开发《广州大典》资源”“初任公务员了解广州地情”“送地情文化进扶贫村”等为主题举办公众开放日系列活动。省市领导与机关干部、社区居民、穗港两地大学生、中小学生、来自12个国家的留学生和外国友人以及社会各界群众8000多人参与活动,先后有十几个省市地方志机构派员观摩了活动举办情况,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相继作了专题报道,极大提升了地方志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开拓了地方志事业的新领域。越秀区、天河区积极参与第四次地情开放日活动,海珠区志办、越秀区志办先后与市地方志办合作举办第五次、第六次地情开放日活动,荔湾、白云、南沙、增城等区也积极参与。广州地铁总公司、广州城投集团参与举办第七次地情开放日活动。
二是升格入载2014年广州地方志十件大事评选活动,全面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热情。2015年,将2009年以来每年举办的广州市入载地方志十件大事评选活动升级为全市性活动,成立了由市政府牵头的市级评审委员会,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参与评审,综合运用微博、微信、网站以及发放纸质选票等多种渠道,发动市民群众投票评选。此外,在组织南华西等街道社区居民参观地情展览的同时进行现场投票。海珠区志办积极协调赤岗、滨江东街组织社区居民票选2014年入载地方志十件大事。经过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参与,总投票数达84万余票,创历史新高。入选大事经评审委员会审议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审定后向社会发布,确保了评选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践行了开门修志、全民修志的新理念。
三是合作开发地情资源,成功创建五个地情教育基地。自筹资金并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在市地方志馆设置广州地情图志展示区、广州地情游戏和广州记忆动漫视频演示区、3D电子卡通图书阅览区、羊城今古讲坛、爱我广州少儿画廊等区域,打造各类地情教育平台。结合地情宣传进学校工作,与市教育信息中心合作开通了“地情服务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项目。先后与80家单位合作共建,将广州地情成果转化为地情教育素材。2015年3月、6月和9月,广州地情青少年教育基地、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基地、广州市文艺志愿者活动基地、广州市政府系统培训中心现场教学基地、广州市直属机关关心下一代教育活动基地相继在市地方志馆挂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申报工作正在稳步推进。至12月底,接待市政府系统培训中心初任公务员班、军转干部班、副科级公务员班等5批400多名学员及5000多人次市民群众到馆参加基地组织的各类活动。2015年,越秀区地方志办公室先后两次围绕“我们的节日?端午”“我们的节日?中秋”等主题,到六榕街文园巷社区开展方志文化进社区活动。
四是编纂出版多种地情书籍。10月,与市规划局、市文广新局、市政府研究室等单位合作编撰的《广州史话》由社科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成为市民和青少年了解广州历史文化的通俗读物。牵头组织全市170多个单位启动编纂《“十二五”广州大事记》《“十二五”广州大事纪实》《“十二五”广州之最》等三本地情书籍,及时记录广州“十二五”期间的辉煌发展成就。《广州史志丛书》系列出版《海上明珠初阙录》(与海珠区地方志办合作)等3部地情书籍。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地情书籍编纂,弥补广州地情相关专题的空白,联合9个单位启动12部《广州市情丛书》系列的编纂工作,将于2016年初全部完成出版,全面系统记录广州发展成就,挖掘展示广州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编辑出版4期《羊城今古》期刊,编校质量稳步提升,栏目设置更为多样,在全市220多家内部刊物评选中荣获“广州市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物优秀出版单位”称号。
各区地方志办积极编纂出版地情书,推动地方史与区域文化研究。《白云大地》《百年流溪》《航拍南沙》《广州南沙新区摄影集》《花都碉楼》等出版发行,《越秀史稿》《珠村俗影》《1985——天河口述史》等进入出版流程,番禺区组织编纂《番禺古村落(沙湾古镇)》,增城区志办组织编写《增城市组织史资料(1999.1~2013.12)》,翻印6本明清时期的《增城县志》。《南沙概览》《花都古村落》成功申报2015年省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白云区志办编辑出版期刊《白云史志》,每年两期。
五是组织理论研讨和地情展览,发挥资政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地方志学会的理论研究平台作用,10月,与市社科联在市政府礼堂联合举办“《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学术交流会,陈建华市长出席会议并讲话,收到交流论文54篇,围绕《广州大典》的文献特点、史料价值以及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弘扬广州优秀历史文化、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等主题展开广泛的交流和研讨,推动了《广州大典》的研究与开发利用。11月,学会参与协办在广州大学举办的“广东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收到论文66篇,为广东省、广州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资政参考。
各区积极探索,整合资源,加大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力度。花都区充分利用《花都碉楼》编写所收集的图片资料等,举办“花都地情专题图片展”系列展览之“百年沧桑,花都碉楼”展览。荔湾区利用筹备广州方志新馆荔湾区情展的资料,在詹天佑故居纪念馆举办《走进西关--荔湾地情史展览》。海珠区志办举办《海珠科学发展十四年图片展》,反映2001年以来海珠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为配合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挂牌,南沙区举办《自贸区航拍》地情图片展览。
(五)强化服务,积极推动地方志新馆与信息化建设
一是地方志新馆筹建布展有序推进。2014年11月市长办公会议确定广州市地方志新馆入驻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后,新馆筹建工作稳步推进。2015年3月,成立广州市地方志新馆筹建领导小组和筹建办公室,按照新型地方志馆标准筹划新馆建设,推进展陈大纲编写和修改完善。6月25日,陈建华市长调研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和市地方志新馆建设工作,明确了市地方志新馆建设原则、招标施工、布展设计和相关细节问题。多次与市发改委、市国规委、市重点办及工程建设监理单位对接,商讨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项目设计变更、新馆入驻带来的场地调整、功能区划分等问题,及时向市政府报告、请示新馆建设、布展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凝聚各方智慧论证新馆功能定位,修改完善展览设计与脚本内容,基本完成展览文本和布展创意设计,并已进入施工设计阶段。非遗专题展区开展展品征集,完成红木宫灯、广东木偶戏道具、广东音乐器材、西关铜艺、木人桩、萧笛、珐琅等实物展品征集工作。各区积极参与区情展区布展工作,深化区情展览文本,收集图照、影像资料及展品,越秀、海珠、天河、白云、南沙、增城等区拟安排专项财政资金专项支持区情展区建设。
二是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取得进展。与相关单位合作开发广州记忆系列动漫片90多部、3D立体地情图书2部、地情游戏2种7个子项,购置13台电子触摸屏和大型显示屏播放馆藏的地情视频,升级地方志馆展示手段和形式。中指组领导评价广州地方志信息化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具有前瞻性、领先性、规范性、持续性和多元性等特点。2015年,制定《广州市方志新馆信息化建设项目(一期)建设方案》,向市工信委提出项目立项申报,争取到300多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包含地方志新馆智能查询系统、多媒体电子阅览室、专题展区应用系统和设备建设,以及广州市在线修志系统等子项目,将为“十三五”期间地方志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48-365365升级改造完成,官方微博微信影响力不断扩大。48-365365升级改造完成,内容不断充实,设有市情平台、志界平台和互动平台,设有一、二级栏目150多个,发布志书27部、年鉴32部、地情书籍21部、旧志1部、刊物130期,共有文字1.5亿多字,图片1500多幅,视频71个,网上展览6个,具备全文检索、网上展厅、网上视频、网上投稿、网上调查以及在线咨询等功能,成为广州地区地情资源展示与发布的重要平台,并顺利通过国家、省、市组织的政府网站普查测试。开发完成48-365365手机版(WAP)和客户端,使地情信息服务迈进移动互联网时代。各区加强了地情网站建设,优化栏目设置,新增特色内容和互动项目,加快信息更新频率。广东省首个地方志官方微博、微信“广州地情”不断强化地情宣传力度。从化等区对区情网站进行了改版升级,建设“从化史志微官网”,推出从化方志微信公众号,“从化方志微信”与“从化史志网”信息同步更新。海珠、荔湾、白云、花都、南沙、从化等区及时更新48-365365的“广州区情”栏目内容。
(六)统筹兼顾,有序推进年报工作和自然村落人文历史普查等工作
一是抓好年报培训与管理。5月,举办全市地方志资料年报业务培训班,通过集中授课、分类培训与经验交流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并组织编印《广州市地方志资料年报培训手册》,作为编写年报的业务指南。同时,先后到市委办公厅、市卫计委、市人社局、市体育局、广州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广州万力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地铁集团公司、广州汽车工业集团、广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开展专题培训或业务指导工作,加强年报验收与入库,全年验收入库年报稿190份。区年报工作稳步推进。荔湾区继续完善“一报两用”,年报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增城区加大年报工作力度,年初组织召开地方志资料年报暨业务知识培训工作会议,印发《关于做好2014年度地方志资料年报(2015<增城年鉴>组稿)工作的通知》,108个承报单位全部报送资料年报。
二是做好全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筹备与启动工作。协调做好省自然村落普查调研组到我市调研工作,选定黄埔区横沙村、深井村作为实地调研考察点,并做好汇报工作。组织召开调研座谈会,对《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研究制定《广州市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并广泛征求各区及有关单位意见,成立广州市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各区做好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筹备工作,加强对全省试点区花都区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研究开发利用广州市自然村落普查成果,筹备《广州市行政村历史人文资源汇编》编纂工作。各区志办根据全省部署,积极推动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草拟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实施方案,争取以政府办名义印发,做好各项筹备工作。花都区花城街是我市唯一列入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试点,花都区志办认真抓好试点工作,撰写“广州市花都区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摸底情况汇报”,刊发在《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动态》第1期,试点工作在全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会议上得到省志办的肯定和表扬。越秀区登峰街和矿泉街、天河区天河村、黄埔区横沙村、番禺区东环街、南沙区东涌镇、从化区太平镇木棉村、增城区增江街也落实试点单位,启动普查工作。番禺区还召开东环街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试点动员工作会。各区积极争取财政支持自然村落普查工作。如南沙区志办积极争取政府拨款130多万元。
三是做好地方志馆藏建设与服务。根据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相关要求,邀请专家,对广州市地方志馆古籍室的线装书进行文物认定,共有50件/套古籍旧志被认定为可移动文物。与广州图书馆、广东人民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广州出版社等单位签订共建“广州地情图书资源库”合作意向书。新购地情文献800余册,搜集整理复制族谱92种,接收捐赠或交换文献资料1600余册。积极为社会各界提供文献资料查阅服务,先后接待市国规委、市文联、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多个单位到馆查阅志书、地情书资料。
四是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完成中指组办公室、广东省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各项任务,具体有:《中国地方志年鉴(2015)》《广东年鉴2015》广州市部分条目编写任务,《广州市人民政府年度工作报告》2012、2013年的编校出版工作,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编写的《资政志鉴》广州市条目的编写工作,《广东纪事》6个条目编写任务,《广东行政区划图志》广州市部分撰写任务,做好扶贫点增城小楼镇西园村的帮扶工作,指定专人加强与扶贫点的联系,2015年上半年扶贫工作考核获得82.5分的成绩;组织各区报送《广东行政区划图志》资料,《广东省新方志文件汇编》广州市文件资料报送工作及乡镇(街道)志书编纂情况统计等工作。海珠、南沙、花都、从化等区积极做好省家谱家训家风展览有关展品征集工作。
(七)以人为本,全面加强机关作风和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党建和政治理论学习。抓好党组中心组学习,按照市委组织部部署,制定2015年办中心组学习计划,先后组织5次中心组集中学习,通过中心组、党总支、党支部和党小组及处室等多个层次,深化对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组织开展党员读书日活动,开展“履职担当为人民”、“学党史强党性”以及“学习贯彻党章践行‘三严三实’”等主题实践活动。严格贯彻中央、省、市的要求,做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系列活动,梳理领导班子和处级以上干部“不严不实”清单,查找我办“三严三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落实目标和具体措施。扎实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组织观看廉政教育片和《廉洁广州树品牌——全面从严治党的广州实践》图片展,完成廉政档案系统录入工作和廉政文化普查活动,开展制度廉洁性评估工作。组织一支部开展与扶贫点增城小楼镇西园村党支部、二支部与督导点番禺洛浦街珠江社区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慰问西园村贫困党员工作。
二是推进机关作风建设与文体活动开展。我办财务、老干、关工、扶贫、计生、医疗、劳资、文电、档案、保密、信访、安保、信息、后勤、出入境管理等工作稳步开展,充分发挥了“三个服务”作用。积极参与市直机关文体活动,在2015年广州市市直机关“公仆杯”篮球比赛中获得第八名的好成绩。重视机关文化建设,在市直机关工委组织的读书月活动中,我办积极发动,共提交5篇文章,其中1篇获得一等奖。积极锻炼业务技能,在市直机关举办的计算机办公信息技能竞赛活动中,笔试部分获得第三名。加强对党员干部的作风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参观党史专题展览,参加市直机关工委举办的文化观摩会等等。同时,我办开展了丰富的文体活动,办工会组织会员开展太极拳、岭南古琴等文体活动,促进干部职工身心健康,营造和谐向上的机关氛围。
三是重视干部队伍建设。2015年,实现6位同志工作岗位交流调整。公开选调公务员2人,干部转任2人,军转安置1人。晋升正处级职务1人,平级转任1人,晋升副处级领导职务5人、非领导职务2人,晋升正科级职务1人,试用期转正1人。切实关心干部成长,给年轻干部压担子,在工作中锻炼考察干部,为干部成长创造条件。组织干部参加局、处、科级任职培训12人次,专题培训32人次,其他各类培训84人次,举办业务培训班1期,促进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扎实开展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工作,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报告率100%,随机抽查及重点核查合格率100%。充分发挥干部人事档案在规范干部人事管理、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重要作用,开展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整理人事档案43卷,审核干部档案33份,补充完善资料近400份。
二、2016年工作安排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在这承前启后的新时期,广州地方志办将加强并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广东省和广州市地方志工作精神和要求,以围绕中心、服务社会为宗旨,以推进依法治志为主线,以编纂志鉴地情书为主业,以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为抓手,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着力打造新型地方志馆,加强对社会修志编鉴的指导和管理,探索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政功能有效发挥的新高度。
(一)全力推动志书编纂向基层延伸
根据国务院《纲要》、广东省《通知》以及广州市《意见》要求,大力推进志书编纂工作向基层延伸,在全市重要部门行业启动部门志、行业志编修,指导推动镇街村志编纂,为第三轮修志储备主体资料与修志人才。
一是推进综合志和专题志编纂。结合实际,统筹谋划,组织编纂一批反映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时代特点和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志书。做好《广州简志》的编纂组织与出版发行工作,按计划推进《广州扶贫开发与援建志》编写、评审、总纂与出版任务,指导《黄埔区志》《萝岗区志》志稿评议、审查验收工作,力争《萝岗区志》2016年底出版。
二是推动部门志和行(事)业志编纂。推动市直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及中直省直驻穗机构,按照《意见》关于“大力推动部门志、行业志编纂,广州市‘十三五’规划实施期间,全市重要部门、行业应启动部门志、行业志编纂”的要求,充分利用年报、年鉴资料,启动部门志、行(事)业志编纂,2016年,制定印发部门志、行(事)业志编纂工作方案和业务规范,积极推动一批重要部门、行业启动部门志、行(事)业志编纂。
三是推动街(镇)村(社)志编纂。加强对广州市历史文化名街、名镇、名村,中心镇以及面临拆迁“城中村”的调研,推动条件成熟的名镇、名街、名村启动志书编纂,并力争纳入全国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继续加强对黄埔、花都村志编纂的业务指导;指导推动海珠区、增城区村志和南沙区镇街村志编修工作。
(二)继续强化年鉴品牌引领作用
做好2016年版《广州年鉴》精装本、《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年鉴》精装本、《广州年鉴》英文版、《广州年鉴》简本以及《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年鉴》简本的组织编纂出版发行工作,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载广州、珠三角及泛珠三角地区年度大事要事,汇成连续不断的史册和系统丰富的地情资料。努力提升年鉴质量,完善年鉴篇目大纲,更加突出年度特点和亮点。
加强年鉴工作管理力度,指导各区及时部署年鉴编纂工作,加强对年鉴撰稿人员的培训。继续推动各区贯彻落实《广州市年鉴工作管理办法》,加强对年鉴评议工作的业务指导与编纂流程管理。加大督促检查力度,2016年全面实现区综合年鉴当年编纂、当年出版。加强区年鉴精品工程建设,并推动有条件的镇、街开展综合年鉴编纂。
(三)全面深化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贴近人民群众需要,加强对地方志资源的深加工,拓宽服务渠道,增强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手段,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深化地情书籍编纂出版。选择有广州特色和资政价值的专题,组织编纂干部地情读本与社会地情普及读物。完成《“十二五”广州大事记》《“十二五”广州大事纪实》《“十二五”广州之最》三本地情书编纂出版工作,全年出版3-4部《广州史志丛书》系列,完成12部《广州市情》系列丛书的编纂出版。进一步做好《羊城今古》采编工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决策提供参考,满足社会各界不同层面的地情需求。
指导各区做好省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申报工作,督促有关区按计划完成已申报项目,推动《荔湾故事》续篇、《都市侨乡荔湾》、《花都古村落》完成出版,推动《海珠故事》系列丛书、《番禺古村落》系列丛书编辑。
二是持续推进地情文化宣传。持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广州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工作日市地方志馆全天向公众开放;继续深化拓展各种合作,向专门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继续举办《羊城今古》讲坛;继续组织地情宣传流动展,向市民群众传播广州地情知识;继续开展地情服务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服务,全面发挥地方志育人功能。
三是做好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根据省委、省政府《通知》和省政府地方志办的统一部署,2016年,参照省的架构成立广州市、区两级政府的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与协调本行政区域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召开广州市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会议与资料填报业务培训会议,部署普查工作。重点指导花都区、南沙区历史人文普查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及时提供经验。年底完成2个区自然村落历史人文调查的审查验收,启动《广州市行政村历史人文资源汇编》编辑工作。
(四)有序推动地方志新馆建设
按照市政府部署,根据融“六大中心、四大基地”(地情展示中心、地情教育中心、地情服务中心、地情文献中心、地情影音中心、地情编纂中心以及广州地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和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基地)于一体的定位,建设体现广州地情全貌、讲述广州故事、展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辉煌成就的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型地方志馆。鉴于当前只有天河、荔湾、花都、从化、南沙区设有方志馆(室)但面积有限、无法布展,以及其他区均没有方志馆(室)的情况,市地方志新馆专设区情展区,作为展示各区区情的重要平台,合力打造具有现代化气息、富有地方特色的区情展区。
(五)大力推进地方志信息化建设
根据《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和《广州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信息化发展规划(2015-2018)》,以2016年信息化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数字化“服务体系”和“工作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应用系统迁移至电子政务云,系统运行将更稳定、更安全,为后期建设服务体系、工作体系和安全体系打好基础。
二是加强智能服务体系建设。把现有的市情数据库、图片档案库、微信微博,以及新建视频库等系统,与网站发布系统整合,实现同一平台管理和发布,提高网站(包括手机网站)、微信、微博服务社会的效率和质量;及时更新48-365365栏目动态情况,继续充实完善48-365365手机版,加强广州地情微信、微博平台的建设和推广;通过采购多项展示设备,为新馆建设数字化展厅提供支撑,为读者提供电子书自助借阅服务,实现馆内可同时借阅纸质书籍和电子书籍,向社会提供全方位的馆藏书籍资料查阅服务。
三是推进智能工作体系建设。启动在线修志(鉴)系统首期建设,通过首期建设,实现地方志资料年报在线报送,并为后期建设在线志(鉴)稿编辑、总纂、审定打下基础;通过部署安全隔离网闸及安全测评,实现现有OA系统远程登录,异地办公。建设地方志智能工作体系,推进地方志业务数字化、网络化。
四是做好2017年信息化项目申报,推进数字地方志馆建设。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和广州电子政务“云平台”,实施地方志新馆文献、影音、图像等资料数字化,打造全方位的地情资源数据库,开发形式多样的数字化产品,建设“数字方志馆”。 运用“互联网+”思维,积极探索数字方志资源利用的新模式,开发网上数字方志馆,提升数字地情资源的覆盖面和服务面。
六、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和干部队伍建设
认真学习中央关于地方志工作的新精神和新要求,加强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利用多种学习形式,进一步是加强干部培训和业务交流工作,制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制度》,选送业务骨干及新入职干部参加省地方志办、华南师范大学举办的业务培训,有序安排干部职工参加市一级培训机构举办的各类学习班,并依托业务工作开展业务交流,确保干部职工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更加关心干部职工身心健康,组织形式多样的机关文体活动,进一步增强干部凝聚力和归属感,引导全市地方志工作者充分发扬方志人精神,志存高远,力学笃行,为全面构建广州地方志事业发展新格局提供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